小规模的战斗时有发生,但没有任何大兵团运动的痕迹。
“嗜血行动”进行了一周左右,里士满试图引诱民兵大部队的计划并没有实现。
里士满此时大胆判断,“不是张航不想打,而是他打不动了!”
“进攻!向北进攻!主动接敌!直到遇到民兵大部队为止!”
里士满为这次的攻势又取了一个名字,“三叉戟行动”。
这一次,他要来真的了。
“三叉戟行动”开始。
同盟军目前在半岛上的六个师在重新整顿之后已经集结完毕,共12万人。尚在海上的五个师十万人,将在十天左右的时间抵达半岛。
加上全部的无人机和装甲兵以及炮兵,看样子,里士满要毕其功于一役。
他的计划里,西线为主攻方向,东线为辅助进攻。具体的兵力部署如下:
西线,“金鹰”师、“大锤”师、“突击手”师为主力进攻部队,在野木里、素原一线展开,目标直指汉阳方向。
新加入战局的“血月”师、“红人”师,以及另外一支宗教味道浓厚的劲旅,“法兰克骑士团”,他们在津梁至礼州一带展开,向鸡峰山方向进攻。
东线,“孤星”师加入在礼州至平场方向展开,向恒城方向进攻。值得注意的是,原隶属于“孤星”师的“三角洲”团被扩编成了“三角洲”师,奥利弗任师长。
同阿克蒙德平级,这支部队将沿半岛东海岸向北突进。
里士里满深知,民兵惯用的战术是,先期火力准备之后,部队迅速依靠其出色的运动能力进行穿插和分割包围,从而吃掉“口袋”里的同盟军部队。
往往同盟军在这样疾风暴雨一般的攻势下,完全失去了战场纪律。但是这一次,里士满要求,部队坚决要主动接触民兵,利用兵力较多的优势,和民兵拼消耗。
他认为,民兵是耗不过同盟军的。
在“新基地”这边,来自解放区的慰问团在柳京进行了一次公开的演出,来欢送即将返回前线的民兵中高级指战员。
没有人意识到,新一轮的战火马上就要开始燃烧了。
在全员离开柳京之前,程杰代表张航对前三次战役的情况做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就胜利的原因、意义、战略战术问题。
下一阶段的思想工作、后勤工作、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等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最后,报告中指出,全体指战员应明确和统一思想,即“同盟军是不会主动退出半岛的,民兵部队必须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之前的迂回包抄、敌后渗透的战术是有效的。
在兵力占据劣势的情况下,用时间换空间,用局部优势消灭敌有生力量。”
当然,在柳京,程杰同高级指战员的交流也让后者有了更多“发牢骚”的机会,兵员质量不足、战斗力底下、后勤保障不完备……
面对指战员的质问,程杰只能尽力安抚,并保证这些问题都会逐步解决,但需要时间。
而时间,对民兵部队来说,是最为奢侈的东西。
25日,同盟军开始发动进攻,“三叉戟行动”,就此开始。
同盟军士气高昂,战意充分。
民兵部队则扔在恢复之中,疲劳且懈怠。
除了已经进入战线的独立第10师,在后方,已经有一万个智能人士兵准备就绪,但他们距离投入作战,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就兵力而言,同盟军占据绝对优势,就战斗意志方面,民兵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更何况,要想全面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前线部队需要重新调动。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