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深夜,成为了他们的“好朋友”,只有在黑暗中,民兵才能对下揭雨里造成混乱,从而创造战机。
奥利弗心惊肉跳地从电台中接收着各部传来的战报,他不停地向“孤星”师的师部报告着自己的危险处境。
可阿克蒙德已然不停地告诉奥利弗,“继续进攻!”
“这简直太愚蠢了!”他近乎于咆哮。
整个“三角洲”团的阵线和编制已经完全混乱,全团剩下的两千余人,不仅要抵抗几万名民兵的突击,还要为自己挖出一条南向的生路。
所有零散的部队全部收到了来自奥利弗本人的命令,所有重火力全部推到阵地边缘,全力轰击。
许多正在柳坛里和下揭雨里苦苦挣扎的同盟军士兵,凭借火力上的优势,居然愣是组织了成体系的交叉火力网,为自己搏出来一线生机。
民兵们面对如此猛烈的防御,同样爆发出了十足的勇气,他们前赴后继,完全不在乎自己的伤亡数字,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突破柳坛里和下揭雨里。
基层的民兵指挥官认为,只有抵近到敌方阵地跟前,自己才有取胜的机会。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第3军不像已经经历过多次战火洗礼的第1军和第2军,拥有着出色以及默契的班组战术。
在民兵的《基层班组战术手册》中,明确指出,步兵三人一组,相互之间呈20-30米的距离,相互之间进行突击、掩护、支援。
这种战术来源于旧时代的散兵突击战术,在西线战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到了东线,战士之间并不熟悉这种战术的实际应用。
这使得虽然第3军人数众多,但求生的本能让战士们在进攻时经常下意识的聚集到一起,于是成了同盟军火力网的活靶子。
即便如此,第3军还是以大无畏的精神,持续冲击着同盟军的防御圈,并取得了进展,柳坛里一半的地方被占领,下揭雨里的攻陷也是时间问题。
整个盘踞在柳坛里和下揭雨里的同盟军疯了一般,多次试图阻挡着民兵的进攻,冲击与反冲击,成了这一阶段战事的主旋律。
第3军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
是张宝龙。
在西线战场结束战斗之后,他被紧急抽调到了第3军,作为骨干进行兵员素质的训练,时间紧任务重,他只能尽力而为。
在回到解放区的那几天,他抽空见到了自己阔别几个月的爱人柳姗茜,可二人却没有多少缠绵的机会,因为很快,张宝龙又要回到半岛参战了。
他是战斗英雄,组织给了他一等功的荣誉,可他把所有的奖励全部留给了爱人,并告诉她,要是哪天自己“光荣”了,别耽误,赶紧嫁了。
柳姗茜哭着摇着头。
在下揭雨里,张宝龙接到命令,自己所在的高地会是同盟军进攻的重点,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雪又深又厚,张宝龙只能和战士们用雪来构筑阵地,武器支和动力甲在严寒之下近乎于失灵状态,还有饥饿……他所在的连队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东西了。
同盟军的炮火准备开始了,浓烟笼罩,雪和冻土同时被翻起来,一起的,还有民兵战士。
无人机在天空盘旋着,不停投放着易爆物,随后是步兵的冲击。
张宝华带领战士们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很快,阵地上只剩下寥寥数人,易爆物也即将告罄。
这时,他看到不远处突然冲上来大批步兵,还有罕见的敌方战车,这意味着强攻要开始了。
冲到阵地上的同盟军士兵从未见过这样的敌人,一群双目失明、满脸鲜血、残肢断臂的对手,即便他们寥寥无几,但依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