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民兵第3军。
这些战士开始探出头,身上裹着的白色单子,是用来做伪装的,虽然原始,但是在风雪中却出奇地有效。
他们同样穿得暖暖的,但是也架不住动力甲恒温功能的损坏,但所有人都按照命令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
柳坛里外围防守的同盟军已经接近崩溃,但是让他们更加崩溃的,是“新基地”突如其来的进攻,而且,漫天遍野,数量众多。
奇怪的是,没有无人机的搜索,也没有提前的火力准备,同盟军们看到的,只有一个一个披着白色单子的民兵们,踩着半米深的雪,一个接一个朝阵地涌来。
关于第3军的情报,布拉林的情报官洛克比早在第一次战役结束的时候,就整理出了相当多的信息,包括第2军从东线转移到西线,但是东线却依旧看到了有民兵在活动。
包括贤兴和长京湖地区,逐渐开始有少量民兵在集结。
当时洛克比判断,一定有一支新加入战局的军队,准备配合西线直插下来,并从贤兴的西北面迂回到东线“孤星”师的后方。
这份报告,写于布拉林发布“感恩节攻势”之前,这也就是说,后者根本没有重视战局新的变化。
同盟军,又要吃苦头了。
民兵第3军的军长叫查尔苏,他来自蒙古高原,名字的意思是“茁壮成长的大树”。
在“新基地”他原本负责东岗核电站的保卫工作,但是随着战事紧张,他被调到了半岛前线,并被受命组建第3军。
所有的兵员全部来自各省市的卫戍部队以及巡逻队,这一下子抽走了这些兵力总人数的80%,搞得负责行政工作的王诗晴怨声载道。
她在同张航的通话中表示,如果战事吃紧,下一步就要征调工人、农民,甚至是大量的女性。到时候,整个解放区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没有人我们就制造人。”
张航的这个指示再明显不过,那就是制造大量的武装机器人甚至是智能人,用于和同盟军的作战。
这个提议在核心会议上遭到了激烈的讨论,主要的争论点,在于其未来涉及到的伦理问题。
譬如,当年之所以同意因斯先生等一批智能人拥有公民权,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决定。
如果彻底开了这了个口子,未来生产的智能人,甚至是武装机器人,包括还没有制造,但很有可能会制造的高性能智能人,是否要给予他们公民权。
赞成的人认为,只要为解放区的自由独立,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就算给予公民权,又有何不可呢?
虽然远在大鱼洞,但是张航和程杰也对核心会议所争论的点也是有着自己的看法。
二人的观点高度统一,你们慢慢争论慢慢想,但是我们需要兵员。
所以第3军只能先开拔,至于后面怎么样,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
好就好在,第一次战役之后,有不少俘虏兵要求加入到民兵部队,这也解决了一部分的兵员问题,只不过这部分没有经历过生理改造的纯人类,他们的作战能力,自然会低一些。
但是张航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毕竟部队减员严重,他不可能只依靠解放区募集的新兵。
“只要愿意将武器口对向敌人,就是我们的同志”,这是他的原话。
查尔苏接手的时候,整个第3军已经在鹅江边上枕戈待旦,张航一声令下,他便率领着这支年轻的部队,踏上了半岛的土地。
第3军的序列为,第7师在西侧,第8师位于东侧,第9师作为预备队在二者身后。
此时的半岛已经很冷了,部队的装备是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