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用户。
帖子的标题很简单:《城里人是不是都闲得没事干?》
“城里人是不是都闲得没事干?许老板给我们县的女娃免学费,男娃一折,这是天大的好事,怎么就成了歧视了?”
“我们这儿穷,你们知道有多穷吗?”
“很多家庭,要是生了两个,一个儿子一个闺女,家里实在供不起,十有八九是让闺女辍学,打工供儿子读书。这种事,你们城里人见过吗?”
“我邻居家闺女,年年考第一,墙上贴满了奖状,初中毕业那天,哭着把书本烧了,第二天就跟着村里人去了南方的电子厂。”
“她那遭瘟的爹拿着她第一个月工资给她弟买了双新球鞋的时候,你们知道那闺女在电话里哭得多伤心吗?
“许老板这是在给我们的女娃一个机会,一个能和男娃一样,安安心心读书,不用担心家里负担的机会!这是在扶贫!是在做善事!”
“你们一个个站着说话不腰疼,骂许老板性别歧视,你们谁给我们捐过一分钱?谁来我们这儿建过一所学校?”
“我们云水县几十万老百姓,都承许老板的情!谁要是再敢骂她,别怪我们不客气!”
这篇帖子,充满了乡土气息,语言朴实。
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无法辩驳的真实与愤怒。
很快,就被几家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注意到,并进行了转载。
帖子像一捧干燥的火绒,被扔进了早已被各种激烈言论烧得滚烫的舆论油锅里。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它只是在陈述一个冰冷而残酷的事实——在中国的许多角落,教育资源的不均以及由此衍生的重男轻女观念,依然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捆绑着无数女孩的命运。
“我就是云水县一所中学的老师。我们年级前十名,七个是女生。但每年高考结束,能去外地院校的,大多都是男生。为什么?因为很多成绩优异的女生,家里会劝她们报省内的师范或者护校,早点毕业,早点工作,补贴家用,给弟弟攒彩礼。而成绩平平的儿子,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出去读个三本。”
“所以,现在许老板站出来,给这些女孩子一个机会,有什么错?那些骂她的人,你们的女儿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吗?你们会为了儿子的前途,牺牲女儿的一生吗?既然不会,你们凭什么对别人的苦难指手画脚?”
一个个来自云水县,甚至其他贫困地区的真实案例,开始在网络上涌现。
公众的情绪是极易被煽动的,但人心最深处总还存留着对朴素正义的向往。
当宏大的“公平”叙事与一个个具体而微、令人心碎的个体命运碰撞时,前者瞬间变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