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娘子想起医书里“蚕丝敏症”的说法,琢磨着银器或许也会“惹祸”,便取了金银花煮水给她熏洗,又抹了些猪油提炼的油脂,竟真的消了肿。
最让人唏嘘的是青楼里的事,一个姑娘,陪客人喝了掺了虾酱的酒,突然喘得倒在地上,嘴角发紫。
龟奴们慌了神,老鸨却想起听来的急救法子,掐着姑娘的合谷穴,又让人赶紧煮紫苏水。
等大夫赶到时,姑娘已能勉强喘气。事后老鸨对着那本借来的医书叹气:“以前姑娘们出这种事,只当是撞了邪,烧点纸钱就过去了,哪知道是吃的东西在作祟……”
大理寺审理一桩贪腐案时,涉案的小吏突然在狱中“气绝”,狱卒吓得要报官,典狱长却沉着脸让人按医书里的法子施救。
按胸口、呵气,折腾了半个时辰,小吏竟真的缓了过来。
事后典狱长盯着医书冷笑:“想装死瞒过审问?这书里的法子,可不是白写的。”
勇勤伯的小孙子半夜突发高热,浑身滚烫得像块烙铁,牙关紧咬着抽搐不止。
府里的嬷嬷们慌作一团,捧着锦被往孩子身上裹,只说是“中了邪祟,得捂出汗来才能驱邪”。
刚从外书房回来的勇勤伯瞥见这场景,心头猛地一紧,前几日在同僚处翻看过那本医书,分明写着“小儿高热惊厥,切不可覆厚被,当解衣襟、敷凉帕”。
他一把推开众人,亲自解开孩子的贴身小袄,又让人取来井水浸透的帕子,按医书说的敷在额头与颈后。
管家急得直跺脚:“伯也…这会冻坏的!”
勇勤伯沉声道:“照做!”
不过半个时辰,孩子的抽搐竟真的停了,热度也退了些。等太医赶来时,见这处置法子,也不禁捻须赞叹,但是神色一袭人复杂道:“伯爷深谙急救之道,也是从《应急活法》学的吧。”
勇勤伯眉峰一挑,语气带着几分探究:“怎么,这书不是从你们太医院传出来的?”
那太医闻言,眼神几不可察地闪烁了一下,并未立刻回话。
他俯身给孩子重新诊了脉,匆匆开了新的方子,又嘱咐了几句护理的话,便如蒙大赦般拱手告辞,脚步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