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兵戈,以礼乐教化治国,并不愿功臣在朝为官,且各自手中拥有重兵。
于是来日上朝,二人率先自请交出军权,转而潜心研究儒家经典。
刘秀欲保功臣爵位封地,不使众人因军职罹祸,遂撤销左将军、右将军等官。
大将耿弇等仰承帝意,于是纷纷交出印绶,都以侯爵离朝归第。
光武帝大喜,皆加特进之衔,许以定期参加朝会。
邓禹有子十三人,各使习学一艺,并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效法。
至于家中资用,皆命取自国邑租赋,不许子孙从事产业盈利。
贾复刚毅正直,素有大节。
致仕归第以后,便闭门修身养性,不复与朝中诸臣来往。
朱祜等上奏举荐贾复,认为其适宜为相。
画外音:光武帝责成三公整顿官制,一律不任用开国功臣担任朝中重职。
诸侯之中,只有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三人,使与三公九卿议论国家大事,恩宠深厚。
刘秀虽然控制功臣,但往往加以维护包容,原谅其素日过。
若逢远方进贡珍味美食,一定先赏赐诸侯,太官库中绝无剩余。
因此就光武帝一朝,功臣全都保住爵位财产,竟无因罪而被诛杀或谴退者。
历朝开国皇帝似光武帝仁慈者,可谓罕樱
益州平定,传送公孙述瞽师、效庙乐器、葆车、舆辇至洛阳,于是朝廷法物始备。
兵革既息,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所负差投只有从前十分之一。
众开国功臣大都辞官离任,光武帝乃任命冀州牧窦融为大司空。
窦融不是子旧臣,此时官位功臣之上,故此每逢朝会晋见,神情言辞都十分卑谦,光武帝因此愈加亲近厚待。
窦融心翼翼,内心不安,屡次请辞官爵,子不许。
有次朝会已毕,窦融徘徊不退。
刘秀知其要再辞职之事,就使左右催其下殿。
数日后,刘秀见窦融,宽慰道:前日我知卿要辞职,故命左右以热之故遣出。
今日你我见面,可议百事,惟不可再辞职。
自此之后,窦融不敢再提辞官。
镜头闪回,叙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