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五年,诏命下达:晋升丞相萧何为相国,曹参、陈平为左右相。
汉帝后宫诸妃,有定陶人戚姬,最为子宠爱,所生皇子,名曰如意。
汉高祖刘邦认为太子刘盈仁弱,由是不喜。
常对人皇子如意颇类自己,因此虽然封为赵王,但不令其就任封国,而是留于长安宫中,置于身侧。
此后子巡视关东,戚姬常相随从,乃于途中日夜啼泣,求立其子为皇嗣。
当时吕后年长色衰,留守长安,子日益见疏,不得宠幸。
汉帝因爱戚姬,又难当其日夜泣告,便生废立之念。
东巡还朝之后,于是召集众臣,以欲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以征求众卿意见。
众文武大臣闻此,皆为太子谏争,其并无过错,不宜轻废。
御史大夫周昌当廷力争,虽然为人口吃,但谔谔争论,脸上青筋暴露,尤其固执。
刘邦:刘盈懦弱,如意聪智,我欲改立,卿何力阻?
周昌为人口吃,又在盛怒之下,更是不能畅言,勉强挣扎言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敢奉诏!
汉帝闻罢不怒,反而大笑释之,并不见怪。
立如意为嗣之事,就此暂且搁置不提。
当周昌吃力争论之时,吕后侧耳于东厢倾听,感激不已。
朝散已罢,乃亲自来见周昌,跪谢道:若非贤卿当廷力争,太子几乎被废。
大夫厚恩,我母子没齿难忘!
周昌急忙还跪,逊谢道:此非干臣与太子私谊。
实因事关社稷大事,臣不得不言。
吕后:大夫高义,虽古之先贤不及。
此时赵王如意,年仅十岁。
汉帝刘邦自觉已近残年,且知吕后为人阴狠,忧虑自己百年之后,赵王母子不能保全,乃问计于左右近臣。
符玺御史赵尧:请为赵王设置勋贵强相,且必是吕后、太子及群臣素所敬惮者方可。
刘邦:卿谓谁可为赵相?
赵尧:御史大夫周昌,最当其职。
刘邦:此人最是公正无私,且有恩于太子,必能保全我儿如意。
乃下诏命,拜周昌为赵相,更以赵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