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此真吾家千里驹也!(1 / 4)

第324章 此真吾家千里驹也!

刘辩将手中的策试答卷轻轻置于案上,随即迫不及待地取过策试问答实录的卷宗,急切地展开细读。

越看,他眼中赞赏之色愈浓,对这个名叫“刘馥”的宗室子弟不禁大为欣赏。

刘馥的答卷并没有如其他孝廉那般,无论擅长与否,都将所有类型的题目悉数作答。

不擅长亦要作答!

这是每个孝廉参与策试前,当地郡守国相与家族长辈们千叮咛万嘱咐的方略,只要答案不要过于离谱即可。

你擅不擅长这一科,你说了不算,唯有天子说了才作数。

也许某条建议恰好投合圣意为天子所喜,因而得以重用呢

那就是一步登天!

但刘馥所作答的,仅仅是水利这一条,就这一题的论述之详实、篇幅之长,竟比任何一名孝廉所有题目的答案加起来还要多出一倍有余。

在这呈送天子与朝廷重臣的策试考卷上,无人敢肆意水文,而且有着时长限制,也就是说刘馥实际上是没有空余时间去作答其他题目。

水利的策问题目由于其本身专业性过强,因此仅设一问,内容是关于疏浚汴渠的设想。

刘辩允许孝廉就疏通汴渠一事自由作答,无论是从疏通汴渠的利弊,亦或是合理的疏通方法,亦或是对其提出改建等建议皆可,就算是批评刘辩浪费民力亦无妨,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汴渠非同于寻常河渠,它对于后汉帝国的意义就是连接心脏的“大动脉”!

面对狂暴且时不时改道的母亲河,汴渠是为了应对自新莽始建国(公元11年)起的黄河改道而修建的水利工程。

黄河虽然是整个华夏的文明发源地,货真价实的母亲河,但这位母亲对子女比起温柔呵护,似乎是更喜欢棍棒教育,以她独特的方式“锤炼”着华夏子孙。

嗯……经历母亲河毒打还能存活的,才有资格自称她的孩子。

因此,为应对改道后的黄河水患,孝明皇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在得到孝明皇帝赐予的《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经过长期的潜心研习,并在实践中将之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