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拒绝他的请求。
眼下钟繇转任尚书左仆射,程昱又常驻幽州,侍中寺的重担压在贾诩与董昭这两位唯二的侍中肩上。
纵是令人甘之如饴的忙碌,但终归是要有个度。
朱儁虽以武勋著称,但在交州、凉州刺史任上,也并非不理政事,再不济将军事方面的咨议交给他,想来足以胜任。
至于安西将军的官职自然褫夺,杜邮亭侯七百户的食邑也削至仅余百户,但保留了封号。
刘辩希望“杜邮亭侯”这四个字,能时刻警醒朱儁,莫要重蹈覆辙。
至于选择贾诩来引导朱儁,刘辩是经过深思的。
其一,贾诩有洞察人心之能,正好可以暗中观察朱儁是否真心悔悟,以防其暗藏异心。
其二,也是顾及朱儁的颜面。
侍中寺阁臣普遍年轻,若让后生小子去“带”一位功勋卓著的老臣,未免让朱儁难堪。
贾诩虽资历不深,但同为被地域偏见所累之人,且只比朱儁小四岁,又同为侍中,身份最为相宜。
从方才的情形看,刘辩所料不差。
贾诩与朱儁相处颇为融洽。
朱儁对这位凉州同僚也颇有好感,毕竟姑臧贾氏早已没落,境况比曾为生计所困的会稽朱氏也好不了多少。
刘辩的目光在贾诩、朱儁二人身上稍作停留,便收了回来,将全副心神投注于案头堆积的奏疏上。
今日政务不算繁冗,最为紧要的,便是审阅春季的孝廉名单和策试答卷。
实际上,每季一次策试录取孝廉方是常态。
此前一月一考,不过是为迅速在朝堂安插人手,巩固权力,进一步在朝堂扩充影响力罢了。
刘辩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
如今他虽不再亲临茂才和孝廉的策试现场,但每次策试的核心题目,皆由他亲自拟定,紧扣当下大汉面临的军事、农桑、水利、民生、移民、教化等紧要议题。
孝廉们需在纸上作答,再接受主持策试的太傅、三公等重臣的问询,形同临场论文与答辩。
孝廉无需通晓所有题目,只要在某一领域能给出令重臣们认为尚可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