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汝南郡究竟是朝廷之汝南郡,还是士(4 / 5)

更擅长治经和诗赋,却也指出了黄巾之乱后,陈留郡在民生恢复问题上的迟缓。

北地郡的傅巽与姑臧郡的贾彩就这一次并州与凉州的叛乱,提出郡中对于异族的防范不足,希望朝廷能够更重视边郡的防御。

其余八人的回答中,以朱治为最,其次则是陈登,再其次则是路粹,不过终归只是一腔热血,尚无治政经验只谈及表相还需历练,国渊、傅巽、和洽与贾彩四人的回答都只能算中规中矩,最差的则是阮瑀,竟然还现场作诗一首来形象阐述民生疾苦,孤又没让你七步成诗。

也是,总不能指望每个文学家都能如同陈琳这般既擅长辞赋文章,又能治政吧

而后太尉杨赐、尚书令刘陶二人又分别作为三公之首与尚书台之首,象征性地考较了孝廉几个经典以及庶务的问题后,这次考核也算是结束了。

许靖被拜为太子中庶子,考核成绩尚好的朱治、陈登则被拜为太子庶子,傅巽、路粹、阮瑀、和洽、国渊六人则是被拜为太子舍人。

贾彩则是拜为太子洗马,即便不看在贾诩的面子上,也不能让三十九岁的人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当舍人吧。

至于殿中共同参与孝廉考核一事的群臣,面对太子将原本应该拜为尚书郎或议郎的孝廉,被太子全部揽入了太子府一事,也只能选择主动视而不见。

永安宫外,袁隗与其余几人一同步行至停放车马之处,太尉杨赐看着沉默不语的袁隗那一抹孤寂的背影,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感慨,眼中满是复杂之色。

当初与袁隗交好的他和刘陶,如今都已与袁隗分道扬镳了,但他心中多少还念着几分旧情,于是快走几步,突然开口叫住了袁隗,眼见袁隗虽未回头,却顿住了脚步,道:“次阳,太子必是来日必为真正的天下之主,整顿整顿汝南袁氏吧,莫要步了何遂高的后尘。”

杨赐并不认为太子是在刻意打压汝南袁氏,而是那些因为在诸事上站在了太子对立面被贬谪的官员、士人恰好是汝南袁氏的门生故吏,而且有些人之所以站在太子的对立面,也是与袁隗有着莫大的关联。

何顒、韩馥、胡毋班,哪一个不是因为袁隗的缘故,直接或间接死亡其余今文学派士人,也都或多或少因袁隗的决策,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