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地处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东北端,与毛子隔额尔古纳河相望。唐时设‘卫室都督府’,明时设坚河卫,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正式成为两国的交界处。
日军在此处的统治力极为薄弱,如果能在这里建立游击区,能够直接得到远东军的援助,无需再通过封锁严密的黑龙江。更重要的是能有一个总的后方基地,不至于在四战之地的朝阳山,退可通过额尔古纳河进入苏方境内,进可以直插大兴安岭,随时都能够前出黑嫩平原。
吕三思彻底公布此次作战部署:“此次远征由龙北第一、第二、第五支队组成,龙北指挥部冯志刚担任指挥。我们五支队的任务是通过西诺敏河直上,从大兴安岭直接越过去,抵达呼伦贝尔北部草原。
第一、第二支队将通过鄂伦春旗,与我们五支队兵分两路,直取根河、额尔古纳,在大兴安岭西北地区建立起根据地。
同志们,这是关乎我们抗联第三路军生死攸关的重大行动,是地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对我们的期望。要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游击区,联合各民族兄弟姐妹们一起抗日。”
此次作战部署只是前期工作,在大兴安岭西北山麓,也就是额尔古纳、根河地区建立起来游击区后,就要通过鄂伦春旗向嫩江一带发展。
在预设中,抗联将建立起从大兴安岭西北山麓横跨整个中段,从莫力达瓦到鄂伦春旗,再到朝阳山、德都、五大连池地区的抗日游击区。无论是莫力达瓦还是额尔古纳地区都无法供养起抗联,只有平原地区才能提供抗联用以作战的物资补给,扩大山林游击区是为了战略纵深。
有纵深之后,就有迂回游击的基础,保证了最低下限,而不放弃平原游击区是为了保证抗联的上限。龙北部队是为了保证抗联能活下去,而龙南部队是为了保证能活的更好。
“我宣布,二营作为先锋于三日后开拔,沿西诺敏河直上进入额尔古纳地区。”吕三思说。
田瑞起身敬礼:“是,保证完成任务!”
“其余各部均按照作战部署执行,严格贯彻战场纪律。”
“是!”
“是!”
各项命令都由吕三思下达,各部也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