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漳州府城(1 / 3)

对于如何治理一府之地,不但是郑锦没有经验,就连厦金两岛的高级官员也没有经验。这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进行下去的。虽然郑锦前身有过管理一镇三万余人的经验,但现代乡镇的管理和古代城市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别的不说,单单是合格的干部找不到几个。乡镇一百多人,基本都是大专以上的学历,村两委干部也基本上都是高中学历,管理方面基本不会操太多心,关注点也仅仅是发展经济,掌握大方向而已。

而古代城市呢?为什么一个县衙、甚至府衙称得上官身的不过寥寥几个,科举难考是一个方面,文字的普及率更是一个大问题。明朝江南一带的识字率基本上高达20%,江浙富裕一带甚至达到了35%以上,福建省文风鼎盛,诗书传家不在少数。

可惜的是啊,文明敌不过野蛮,毛笔难捱钢刀啊。江南一带二十多年的战争,你来我往,征伐不断,伪清为了便于统治,又毫不留情的举起了钢刀,一路过处,满地腥膻,人头滚滚。大批大批的人在各种天灾、人祸、疾病、瘟疫之中死去,能够活下来的十存二三。那些身体孱弱的书生文士,活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

这也是郑锦最近最为头疼之事。没有合适的人选,也没有合格的人选。漳州府下辖龙溪县、龙岩县、漳平县、宁洋县、海澄县、长泰县、南靖县、平和县、漳浦县、诏安县等十县一府,仅仅按照明朝官府的构架,就需要一个县就需要县令、县丞、典吏、县尉各一、六房书吏24人、三班衙役一百余人,仅仅让一个县衙能够运转开来就需要各级官员一百五十余人。十个县城就是一千五百余人,人才真的是捉襟见肘啊。

郑家军储备的人才根本不足以应对这个场面,不得以,邓会、陈永华建议从各县官绅之中选拔名声较好的士绅加入到其中,对六房书吏原班任用,只是掌握最为重要的户房书吏。

即便如此,各县的士绅也是纷纷拒绝,表明了不看好郑家军的前途,不想在这个时候与郑家军有什么牵扯。应征之人只有寥寥数人,还都只是粗通文墨之人,对于庞大的人才需求,根本是杯水车薪。

郑锦、邓会、陈永华等人也是对此头疼不已,若是不能建立官制,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统治,收税、征粮、征兵等事宜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