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广铁次之,楚铁止可作鉏。”
茅元仪的《武备志》和赵士帧的《神器谱》都有讲到:“制威远炮用闽铁,晋铁次之。”
《神器谱》中尤其说明:“制铳须用福建铁,他铁性燥不可用。”
这都说明了闽铁的质量的优良,冶炼的技术比较先进,而且产量也非常可观。不然也不能供应北方大量的铸炮和制铳。
在历史的迷雾中,太多的技术被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别的不说,仅仅钢铁的产量而言,在明末福建一省一年的产量就高达三百万斤,这在17世纪而言,要比欧洲几个强国的产量相差无几了。
明代的冶炼也是通过高炉进行的,已经有较大的产能。
明代的高炉一般用盐和泥砌成的,这种泥可不是普通的泥,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锤炼的方可使用。
其高炉一般深达一丈二尺,合今3.8米。广前二尺五寸,后二尺七寸,意思是前方出铁口的内径2尺5寸,后面的出渣口内径2尺7寸。这种高炉的高度比起近代的小高炉已经差不多了,每炉一次可装入矿砂2000斤,一个时辰可以炼出一炉铁,按照每矿砂十斤可以煎生铁三斤来计算,一炉一个时辰可以练出600斤生铁,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广州的冶铁技术更为发达,根据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东冶铁炉的情况:“炉之状如瓶,其口上出,口广丈许,底厚三丈五尺,身厚二尺有余。······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一个炼铁炉场有工人三百户,七百余工人,这些工人应该算是最早的钢铁工人了吧。且这一个炼铁炉产量不小,每炉每个时辰可出铁300斤,可以日产铁3600斤,每年开炉6个月计算,每炉的年产量约324吨。
在这些数据面前,郑锦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马虎。小高炉炼铁也不是万能的啊,受限于现在的材料和技术,一炉能够出1000斤生铁都已经是当代顶尖的产量了。
郑锦对小高炉炼铁的技术并不是很懂,对于吹嘘的神乎其神的小高炉炼铁能够吊打17世纪的炼铁技术,他对此也报以怀疑,认为小高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