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亨离开武昌时,船队补足了给养,再次启航,溯江而上,目标直指夔门。
长江在夔门这里被挤压成一条怒吼的巨龙,喘急的江水撞击着两岸如刀劈斧削般的悬崖,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船队在此刻显得如此渺小,如同几片树叶,在激流漩涡中艰难地寻找着泊位。
直到进入嘉陵江阆中段后,江面才开阔了些,水流相对平缓。
如今阆中是大明控制下、经汉中连通前线大散关的重要后勤枢纽与战略支点。
只见巨大的码头沿岸排开,桅杆如林,舟楫穿梭,号子声、车马声、市井喧哗声交织一片,呈现出一派与南京迥异、却又充满活力的边城气象。
码头上不仅有忙碌的民夫和商人,更有不少身着戎装的军士往来,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繁忙的战备气息。
李来亨的船队在此靠岸,登岸过程依旧繁琐,艾能奇大声吆喝着指挥卸货,夏完淳则与闻讯赶来的阆中地方官员及李定国留守部队的军官办理交接手续,出示勘合与密旨。
对方验明正身后,态度转为恭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协助。
队伍在码头区域整理物资,然后转为陆路西向松潘。
此时一队约六百人的兵马,沿着江边官道,风尘仆仆却又军容严整地疾驰而来。
这支人马清一色的精悍,沉默如山,唯有手中那特制的、矛杆刷着白漆的钩镰枪,在川北的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
与码头上其他明军相比,这支队伍身上带着一股经年累月与西南山地、土司搏杀磨砺出的独特剽悍气质。
为首一员小将,身着精良锁子甲,外罩半旧战袍,年纪与李来亨相仿,约莫二十出头,面容被阳光晒得微黑,英气勃勃。
年轻小将目光扫过庞大的船队和正在集结的队伍,最终锁定在气质不凡的李来亨等人身上,随即飞身下马,大步上前,抱拳行礼,声音清亮有力:
“末将成都守备马万春,奉祖母忠贞侯之命,率白杆兵六百,特来阆中听候李将军调遣,共赴国难。”
李来亨、夏完淳、艾能奇闻言,皆是精神一振。
秦良玉的威名与白杆兵的善战,天下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