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考者要同步完成听想写一连串的动作。有一处错误就需要再背重考,直到合格为止。
古代的皇帝身边当然也有记忆型辅助的职务,例如万历身边的冯保,他领导的司礼监,负责审阅每日数十份冗长复杂的奏章。
这些文件充斥了儒家的各种术语,典故和专业名词,以及地方赋税,边关军报。冯保需要通宵轮值研读奏章,提炼了核心问题后,次日再向万历进行口头汇报。
他必须精准的记住人名,地名,事件关联,确保皇帝只需要关注关键的段落就能进行决策。
明朝的秉笔太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在十岁之前,就因为天赋聪明被送入宫内的内书堂,也就是特设的宦官学校。
内书堂教师还都是翰林学士,宦官所受的教育甚至是比外面的世家子弟还好。
他们毕业后的逐步升迁,所根据的标准也和文官仕途相似。冯保就是幼年入宫,接受系统教育,学习经史公文写作,他的文字功底甚至能润饰大学士的文稿。
除了有宦官们的辅助,万历时期张居正辅政,为了让小万历尽早的熟悉朝政,他还特意制作了一架左右贴着文武大臣名字,籍贯,中间画着大明地图的屏风,放在文华殿里,就为了方便万历皇帝读书的时候能天天看到。
这屏风上的信息还会每十天更新一次,让皇帝随时了解官员的升迁情况。
万历二十四年乾清宫发生了大火,万历迁居启祥宫,还专门下令模仿被烧掉的文华殿屏风样式,重新做了一个微小版放在身边……
自秦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皇宫里的一切规矩,都是和世家门阀后院的规矩一样的。干脆点说皇宫里的所有规矩,就是脱胎于世家门阀后院的规矩。
之所以介绍这么多,是因为李俊这个几十万族人的族长,从开始学认字的时候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和历朝历代的帝王没有任何区别。
李俊来到这个时代,从小学习的东西就不是普世的教育,接受的就是不可能流传的隐学,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屠龙术。
李俊和这个时代的世家门阀嫡系子弟一样,根本就不学儒学,或者是说只把儒学当工具,只是利用儒学治人。
法,墨,道,兵,商,厚黑学为主,其他的次之,这才是世家子弟从小就接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