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扯淡的盛世(2 / 3)

大唐永乐王 秋清逸 1604 字 18天前

话,贫民百姓就不会逃亡了,毕竟逃亡各王国,以及匈奴人地盘,风险也很大,贫民百姓也许就会接受朝廷的编户齐民了,朝廷的税收也会增加。

汉文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于是宣布:给朝廷奉献六百石粮食,朝廷就给一个“上造”的爵位。

给朝廷奉献四千石粮食,便是“五大夫”,奉献一万两千石,就是“大庶长”(注:一石约为一百二十八斤。)

晁错的第二招,便是“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这也就是“三十税一”的由来。

虽然“三十税一”只是汉廷应对百姓逃亡的应急之策,也确实“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是李俊觉得,这跟善政有毛的关系?

所以他看到所谓的“文景之治”就觉得恶心,他娘的,晁错献的二条计策是十分的有用。

但是他娘的,这两条完全就是敛财之策。

朝廷卖爵位给富民,富民向贫民百姓买粮食换爵位,贫民百姓卖粮食给朝廷交人头税。

这么一圈下来,钱是朝廷的,粮食也是朝廷的。

汉武帝刘彻继位的时候,人们发现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烂了,铜钱散到处都是;太仓里面露天堆放的粮食都烂了。

由此可见,汉朝用人头税征收了多少铜钱和粮食,已经完全超过了朝廷的正常开支。

但是晁错的两条敛财之策太好用了,于是整个文景时期一直在用。

所以李俊觉得所谓的“文景之治”很恶心,“文景之治”很有钱,李俊也觉得真他妈的操蛋,怎么不说钱粮怎么来的?

东汉至隋朝,这几百年时间的汉人百姓,李俊觉得自已还是不要去想了,他只能说:惨,惨,惨,凄惨之极,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直到隋朝实行租调制,老百姓才算是好过了一些。

隋朝租调制:隋代开皇二年(582年)颁布租调令,以一夫一妇为“一床”作为课税单位。

丁男一床,租粟三石。

桑土地区调以绢、絁,麻土地区调以布,绢以匹为单位,布以端为单位,加麻三斤。

开皇三年(583年),调绢由一匹减为二丈。

唐继隋制,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武德七年(624年)推行。

“租”是农民向政府缴纳的田税,每丁租粟二石。

“调”是缴纳当地土特产,一般为绢物等,绫、绢、絁各二丈,布则加五分之一。

输绫、绢、絁者需绵三两,输布者需麻三斤。

“庸”是农民为政府服劳役代替纳物,每丁每年须服劳役20日,闰月加2日。

如不服劳役,可纳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

而让百姓基本上摆脱了人头税的还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的两税法。

两税法其要点是按各户资产定分等级,依率征税;

征税原则是“量出制入”,统一征收;

征课时期分为夏秋两季;两税征课资产,按钱计算,也可改收实物。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同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三长制,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均田制,府兵制。

这五个制度让皇权空前的强大,也极度的压榨了门阀世家的生存空间,历经隋朝后,许多门阀世家现在已经空留社会名望,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

这才是天下世家门阀不约而同的出力,弄死隋朝的真正原因。

然并卵……

李唐朝继承了隋制,李唐王朝也是人才辈出,许多世家门阀已经看到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