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一时兴起,谈不上什么精妙。若公子不嫌弃,探讨词曲自然是好。”
随即,方宁发现,这个盛公子进来之后,齐鲁孙大亮石城以及沈代都变得拘谨了起来。
方宁眼眸一转,客气地请盛秀坐在自己的身旁,盛秀的两位同伴也坐了下来,这样就把几个姑娘挤了出去。
方宁见状,就对胡连说道:“胡连,我与盛公子一见如故,自当欢饮畅谈,你带着齐鲁他们和姑娘们去其他的雅间继续吧。”
胡连答应一声,就跟盛秀告罪,带着其他人离开了酒桌,只留下了一个凤姐坐在了方宁的另外一边。
这下子,原本热闹的酒桌变得安静了许多,变成了清雅的探讨。
盛秀谈起时下流行的曲调,方宁则偶尔穿插几句现代音乐的理念,虽用词不同,却总能找到共鸣,引得盛秀不时拍手捶桌,赞叹方宁见解独到,独辟蹊径。
其实论起来学识,方宁自认为不会比眼前的盛秀差,出口成章这种事情眼前的盛秀是真的能够做到,随口就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但是,方宁虽然还没有办法做到将这个时代的经史子集融会贯通,但是现代化的文学素养知识储备那可是碾压盛秀一遍又一遍的。
虽然只是初见盛秀,但盛秀从内到外都散发一种“我是才子”的属性光环,他看似说的平淡,但却是字字都彰显了他的博学多才。
刚开始的时候,方宁还是有些小心谨慎的,毕竟自己杂学很多,但涉及这个时代的语言方式和引经据典,自己可是差了很多。
不过,渐渐的,方宁发现,尽管自己和对方多少有些鸡同鸭讲,但因为盛秀多少有些先入为主的感觉,总能触类旁通地将方宁的一些说法归纳成相同意见,让方宁的谈兴也渐渐涨了起来。
“论语有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圣人评判乐舞,首重美与善。美就是旋律高雅,善就是德行教化。昔年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便是因韶乐既具天籁之美,又含舜帝仁政之善,能引人向善,此乃乐之至高境界。”
……
盛秀滔滔不绝,满脸的骄傲。
方宁听着,心说这是在跟我显摆才学,嘚瑟博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