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失眠的天子(2 / 4)

p>

李逸没回答,

想抑制兼并,太难了。

除了宋朝,好像历朝历代都在抑制兼并,但几乎没有成功的。

南北朝时,遭受严重战争破坏,人口锐减,大量荒地,这才有了均田制的基础。

而一旦大乱结束,必然人口大增,同时田地也会迅速的被兼并。

土地大多数是私有的,朝廷拿什么来授田

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根本,若是均田制崩坏,那租庸调这个国家基本税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那国家的财政自然也就要出大问题。

租调制是有其先进性的,

此制度最早是出自一代枭雄曹操。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百姓流亡土地荒芜,曹操在建安九年颁布了收田租令,

曹操招募流民屯田,规定收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

在当时国家原有税赋制度彻底崩坏的情况下,曹操的屯田制和租调制,实现了农业恢复、经济发展、税收充足的目标。

定额征收田租,增产亦不增租,进一步刺激农民积极性。

还把秦汉以来按人征收的算赋、口赋改为按户征收的调,增人而不增税,这有利于人口恢复。

租调制为曹魏统一三国,结束天下大乱确实奠定了基础。

曹魏以后,

租调制便历代延续,

北魏推行均田,

均田和租调就成为国家根本。

这两项基本政策,在战乱频繁的时代,确实很有效。

而如今,

土地兼并严重,

没有那么多公田可授于民。

“陛下,臣记得,前朝于开皇年间推行均田,可关中百姓,一户也只能授得约二十亩地。”

隋朝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从隋文帝到隋炀帝,他们面对这个困境,对策就是移民宽乡授田。

杨广甚至都直接营建东都洛阳,迁都关东。

李世民感叹,

“朕前几日查阅户部上奏,隋大业五年,天下一百八十八郡,一千二百六十九县,总共九百零七万户。

关内十五郡,八十九万户。而如今我大唐关内,才三十九万户。

尤其是河南河北,隋朝河南河北四十五郡,户数都超二百万,合起来四百九十余万户,

而如今我朝河南河北,却仅有六十七万九千户。”

四百九十万户对六十七万九千户,只有隋朝一成三的户口了。

光从这户上来说,

关东的两河地区,应当是宽乡了,毕竟田又不会变少。

可现在河南河北,却也没有多少荒地空田,田地反而更集中在以关东五姓七宗为首的士族豪强手中了。

趁着天下大乱,他们兼并的更厉害了。

关东不仅是田地兼并更厉害,而且隐户也更严重。

战争饥荒导致河南河北人口确实大减,但也没有说十来年就减到只剩下百分之十三人口,事实上是大量百姓破产失去田地,弃籍依附了士族豪强,沦为了他们的佃户。

五姓七家为首的关东豪强们,一边是趁机兼并了大量田地,一边则是吸纳了大量隐户为自己佃户,

一边土地,一边人口,于是越发高高在上了。

李家在御宿镇也有几分这个样子了,只不过还远没他们那么厉害罢了。

如五姓七家这般,大肆兼并占有田地,隐匿户口,实际就是挖朝廷墙角,

毕竟朝廷根本是租庸调制,以丁、户为基础的。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