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彝仍为宰相,却也都挪了位置。
只有李逸和陈叔达还在门下省为相。
房玄龄、高士廉升为中书令,接管了这个决策、擬詔的中枢部门。
加上门下省还有李逸,
尚书省只是执行,让萧瑀、封伦二人为左右僕射,但也让长孙无忌、杜如晦担任了吏兵这两个最重要的尚书。
还有魏徵做尚书左丞,尚书左丞在尚书省內,是负责监督的。
左右丞共同分司纠正尚书省事务,监督稽核六部二十四司政务,负责覆审詔敕,有权封驳不当政令。
这个官职看似四品,但权力是很大的。
尚书省这个执行机关,六部二十四司做事,都要经过左右丞的审核。
一系列的人事调整,
让人有些眼繚乱,
陕东道大行台的撤消,倒不让人意外,毕竟先前皇帝其实已经撤过一回了。
如今秦王做了太子,当然也没必要再保留他这个陕东道大行台。
甚至天策府,肯定也是要罢撤的,不可能再授第二个天策上將。
果然,
李世民又宣布罢撤天策府,
还接著把幽州大都督府、交州大都督府,都降为中都督府。
李逸坐在殿上,很淡定。
早调整,晚调整,早晚都要调整。
如今李世民的掌控力,早点调整其实也没多大影响。
当然,过几个月理顺了再调整其实更好。
太子又给他加了两个官,
雍州牧、左卫大將军,要说实权也都是实权要职,可这种官职权太重,因此往往有时也並不实掌,只是兼领。
杨恭仁原来就是中书令兼领吏部尚书,还遥领凉州都督,加左卫大將军,十二军没撤的时候,他还兼了个天星將军。
在一眾宰相里面,杨恭仁算是仅次於裴寂得到皇帝赏识的,虽他入朝为相最晚,却后来居上超过封德彝、萧瑀、陈叔达他们了。
而现在李世民直接把他罢相,一脚踢去了扬州。
不能说是对他的完全不信任,只能说宰相位置就那么几个,要往里面安排人,总得有人出来。
杨恭仁是原来几个宰相里,除了李逸外资歷最浅拜相时间最短的。
弘农杨氏,尤其是观王房一支,跟李唐皇家关係极好,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甚至李元吉,爷四个,每人都有好几个杨家的女人。
李渊的大小杨嬪,李建成的太子承微,李世民的大小杨,元吉的齐王妃、妾杨氏等,虽不全是出自观王房,但都是弘农杨家女,也有好几个出自观王房。
杨恭仁以前跟李世民关係还可以,但他跟皇帝跟太子甚至跟齐王关係也都很好。
而且,杨恭仁的弟弟杨师道,还娶了李世民那个死了丈夫的姐姐,成了李世民姐夫。
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也不能完全是贬降,也是一份信任和考验,因为扬州大都督李孝恭也是不久前刚召入朝,原长史李靖则调任代州都督,
皇帝派了心腹黄门侍郎武士彠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现在,
李世民选杨恭仁去接替武士彠,召武士彠还朝,也是费了心思的。
换別人去,未必能管好扬州大都督府这么大摊子事,而杨恭仁之前做了几年凉州都督,又是重开丝路,又是平定叛乱、防御突厥,能文能武,表现不错,
杨恭仁跟武士彠又还是亲戚,武士彠娶了杨恭仁的堂妹做续弦,
有这层关係在,武士彠也能更相信他,交接权力回朝,避免东南再生变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