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道道枷锁,
堵住了私调兵的任何可能,敢私调兵马那就是谋反叛乱。
皇帝要求他们接到诏令后立即入京,须日驰十驿。
一天三百里,这十分紧急。
和李逸一样要入京的还有朔州都督尉迟恭、代州都督王行敏,他们也被召入长安,李靖和秦武通接任代州、朔州都督。
李世绩来出接任并州大都督,李逸是有些没料到的。
“我感觉陛下是不是要对秦王动手了”
太原城头,马周担忧的道。
刘世彻也赞同这个说法,如果太子因杨文干事件受牵连,甚至是要易储,那他们秦王一系的人马,没理由调动。
虽然李艺、李幼良是太子系的,也被召回长安,可大家都看的出来,幽并军团,那可是秦王嫡系。
“不用担心,暴风雨来的快,去的也快,很快就能拨开乌云见明月了。”李逸知道这刻终于还是要到了。
李渊的性格,注定了李世民没有其它路可走,终究还是要走到这一步。
相较历史,
只是这一次,提前了三年。
天下更早的平定,河东河北也没打的那么烂,甚至突厥被提前了七八年就给打服了。
而当李世民被拥上那个位置,
大唐提前进入贞观治世,
不会再有大唐七万兵马全军覆没的太谷之战,也不会再有颉利兵临渭水迫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
更不会有百万边民被掳。
马周和刘世彻都决定随李逸一同进京。
尉迟恭、王行敏,还有罗士信、张道源这几位都督也被召回朝中,此时回京,也不全是坏事,
正好给秦王增加一些人手。
没有了东宫的两千长林兵,这一次的玄武计划,应当能够更顺利吧。
张亮在长安,一直给他秘密传信,长安的动静他基本上也算了如指掌。
皇帝明面对秦王说要封建成为蜀王,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可一边又已经做好了李世民一平定杨文干叛乱回京,就要改封他为蜀王、南宁州都督了。
李渊还真是作死啊。
一次次的言而无信。
他要是真能听从李纲的劝谏,借着杨文干叛乱一事,把李建成贬去蜀地做蜀王,或许还真能保全建成、元吉这两家人。
就此立了李世民为太子,那李世民也就用不着兵变,他李渊还能安稳的继续做他的皇帝,
也许他的皇位以后不会那么稳当,权力可能要被太子李世民拿走许多,可起码能继续当皇帝,
总好过退位当太上皇强。
可惜李渊执迷不悟。
但凡有一点点可能,
李逸都相信,李世民是不愿意走到这一步的,兵变夺位,就算成功了,
甚至他手上不沾一滴血,
可也会背负万世骂名。
但,李渊一点机会也不给他,也只能是走这条路了。
其实,
大唐虽立国才五六年,但秦王东征西讨,功勋巨大,手底下早有了一个强大的军功新贵集团。
相比起李世民的犹豫,
秦王府这些人可没有一个犹豫的,大家都是毫不介意兵变的,只要成功,怎么成功的又有何干系。
只有秦王才会在意夺位正不正,
将士们只渴望建拥立之功,渴望在朝中更进一步,渴望封公封侯,把那些当朝权贵们拉下马,换自己上去。
如果不是秦王顾虑这些,那几年前平定洛阳王世充、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