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交织成一工业化的交响。
周念真站在观测窗前,身后是正在组装的“时痕号”
探索飞船。
这艘流线型的银白色航天器占据了整个装配大厅,其表面密布着蜂巢状的能量矩阵,船头位置,工人们正将最后一块量子防护板嵌入凹槽。
防护板表面流转着淡紫色的能量波纹,那是最新研的时间力场材料,能抵御不同维度间的时空潮汐冲击。
周念真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胸前的银质怀表,冰凉的表壳上蚀刻着繁复的玫瑰花纹,表盘内的齿轮仍在精准运转,尽管距离父亲离世已过去整整十年。
那年她刚满二十岁,作为量子物理天才被破格招入父亲主导的时间研究项目组。
就在“时间维度拓扑理论”
即将取得突破时,一场神秘的实验事故带走了父亲。
临终前,他将这块19世纪的古董怀表塞进女儿掌心,表盘背后刻着的“寻找褶皱”
四个字,成了周念真十年来追寻的执念。
“周教授,第三舱室的时间稳定器调试完毕。”
助理小吴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研究员抱着一摞全息数据板,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波形图,“不过主引擎的量子纠缠模块仍存在o3的误差率。”
周念真转身走向控制台,高跟鞋叩击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响。
全息投影中,飞船的三维模型悬浮在半空,关键部件闪烁着不同颜色的警示光。
“通知林修远舰长,让他半小时后到指挥室。”
她调出引擎参数,纤细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敲击,“误差必须控制在o1以内,时间维度的每一次跳跃都可能是致命的。”
作为“时痕号”
的席设计师,周念真对每个细节都近乎偏执。
飞船搭载的时间导航系统采用了她改良后的“拓扑定位算法”
,能通过分析时空褶皱的几何形态,精准定位目标维度。
但这套系统从未经过实战检验,就像人类对时间维度的认知,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
半小时后,指挥室的防爆门缓缓开启。
林修远身着深空蓝作战服走进来,左脸颊的机械义眼闪烁着红光——那是他在第三次星际救援任务中留下的印记。
作为宇宙联邦最年轻的特级舰长,他带领的“极光号”
曾在黑洞边缘救出三十七名科研人员,但这次时间维度探索,对所有人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误差问题解决了?”
林修远靠在控制台上,目光扫过满墙的监测数据。
“正在优化。”
周念真调出引擎模型,“这次任务不同于星际航行,时间维度的物理法则可能完全颠覆我们的认知。
飞船的防护系统必须能承受1o-43秒级别的时间震荡。”
她停顿片刻,“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目标维度的生命形态一无所知。”
这时,量子物理学家陈雨桐推门而入,手中的全息平板投射出一团不断变幻的光影。
“根据模拟计算,第一个目标维度的时间流是地球的千分之一。
在那里,我们的每一次呼吸,外界可能已经过去了数小时。”
她放大投影,展示着复杂的时空曲率图,“但这只是基于现有理论的推测,实际情况”
“充满未知。”
林修远替她说完,嘴角勾起一抹苦笑。
作为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老兵,他比谁都清楚未知意味着什么。
船舱内突然响起尖锐的警报,全息屏幕上的飞船模型闪烁着刺目的红光。
“第三舱室能量泄漏!”
小吴的声音带着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