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秦、汉、唐、宋的历史惯性来看,在立国时没有解决的事,并不能相信后人的智慧。”
“洪武初期的人性变化:
随着今上终结乱世,新立大明,
洪武初期成了一个新旧交替、人性复杂多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人性中的残暴、嗜杀与解决问题的极端手段尤为显著,
尤其是明初勋贵中,许多人实质上仍保留着元朝时期的性格特征,
残暴嗜杀,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新秩序的渴望与重建的努力,还有一些迫不及待。
这种性格特征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往往选择干脆直接的方法。”
“朝堂:
今上在整顿士风文风、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极端手段。
对待异己或不服从者,往往以杀伐决断结束。
肉体消灭固然能简单地解决问题,
但却会加剧朝廷内部的紧张氛围,也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无奈之举。
人性是复杂的,今上在整顿吏治中行酷烈手段,
但在文教之上却怀柔天下,以文教鼓励生育等来抚平元朝带来的残暴嗜杀,
为了让科举之人从前朝的民变为明国的民,
从洪武六年起停科举,利用在洪武二年所开设的学校培养学生,
直到洪武十七年第一批明国学子学成,才开科取士。
效果显著,洪武十八年二亭将《大诰》传遍天下,用的就是真正大明的学子,
至此,年轻一代经过文教之术,已经初步摆脱了元朝乱世的影响,
这一点在庆州学子以及军中年轻军卒身上有所体现,
他们善良、为国厮杀、只想过上好日子。”
“洪武二十一年,明国大军北伐。
面对明军的强大攻势,作为亲历者,
乌萨尔汗与各路权贵以及两位殿下都表现出了绝望与挣扎。
他们试图通过借助外力,用‘乃蛮部’‘鞑靼部’的军事手段来挽回败局,
但内部的分裂与贪腐使得他们的努力化为泡影,
在乃蛮部台吉‘阿日斯楞’与鞑靼部千夫长‘博尔术’传授兵法之时,
遭到了草原诸多权贵的阻拦,
他们排外,固步自封,
对待新事物远没有两位草原殿下的接受能力。
在北伐过程中,北元军队虽然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
但整体上已经失去人心士气,
具体表现为各自为战,群龙无首,慌忙逃窜。
北元权贵的残暴与无能进一步加剧了人性的堕落与沦丧。
在北伐灭元的战役中,北元百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对明军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响应,
最大表现为坐视不理,喜迎王师。
这意味着北元王庭早在迁徙中失去人心,就算没有明军到来,北元王庭也无法维续。”
陆云逸直起腰,长出一口气,拿起一旁茶杯静静饮着,
过了没一会儿,他又提笔书写:
元末明初的人性变化在大明军中得到了最直观地体现:
一:从反抗压迫到追求正义:
“元朝末期,明军的前身主要是农民起义军,
他们因不堪忍受元朝的残暴统治而奋起反抗。
这一过程中,明军将士们的人性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正义的追求。
他们不仅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