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简单的混乱(1 / 7)

    国际种业公司的名气虽然没有四大粮商那么大。

    但干的“好事”可是一点都不少。

    2000年从东北偷走野生大豆品种,转头就在全球申请64项专利,构建起技术壁垒。

    2003年先向国内豆农免费提供种子,随后转头就以“侵权”为由起诉种植者。

    侵的就是他们从东北偷走的野生大豆品种申请的专利。

    迫使豆农弃种国产大豆,转而依赖进口。

    接着就是大豆危机。

    危机后,大豆品种 90%来自进口和授权品种,其专利费占种子成本的 35%以上。

    真黑啊。

    二十年过去了,国内种业公司想尽了办法绕开专利,才将将把自给率升至21.3%。

    干这活的就是孟山都。

    后来孟山都被拜耳收了。

    拜耳可不是只做杀蟑螂药,它是全球最大的种业公司。

    拜耳干了什么事呢?

    他们把草甘膦除草剂和抗草甘膦大豆种子组了个团,逼着农民必须个都买,否则作物会被除草剂杀死。

    以此来锁定种子市场。

    14年的时候安徽一家种业公司打算突破这一限制。

    刚有起色,拜耳马上通过专利诉讼,侵犯其草甘膦抗性专利并索赔 2000万元。

    结果败诉,被迫销毁库存并支付赔偿。

    另外还通过合资控股等手段,控制种业公司,限制研发、种权和市场定价。

    比如(某)领军种业公司,被(某)种业巨头名义上只持股49%,但研发权完全丧失。

    八九十年代响当当的名号,培育出一百多个玉米品种,手里有105项种权,玉米亩产从七百公斤一路拔高到一千五百公斤的超级强大的育种公司。

    现在只能干点销售的活。

    听着吓人吧。

    其实这还算好的,别的地方更惨。

    拜耳、科迪华、先锋、先正达等几家国际种业巨头控制了全世界56%的种子。

    因为先正达被国内企业收购,所以近些年先正达已经“被”摘掉了国际巨头的帽子,换上了利马格兰。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