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退而求版(2 / 6)

头偷看,只见刘氏抱着孩子跪在祠堂,面前摆着七碗掺了糖霜的黄土。

这是河北路祭奠横死之人的风俗,或许他们是在祭奠那些在这场风波中逝去的东西,又或许是在向过去的困境告别,迎接未知的未来。

大名府·军器坊密室

密室中,陈太初正专注地用磁石在沙盘上布阵,那些铁屑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沿着漳河的支流渐渐聚集成脉络。

就在这时,王大郎风尘仆仆地推门而入。

此时的陈太初,正将代表糖坊的木楔钉进磁州的方位,看到王大郎,他说道:“来得正好,且看这新制的《三才商图》。”

陈太初说着,展开羊皮地图,上面用朱砂绘就的三角架构缓缓浮现:

沧州小山港作为明面枢纽,由王伦率领梁山泊旧部经营“盐糖船”

每艘船上都配备着厢军淘汰下来的床弩,看似是为了护航,可弩机却是用糖胶黏合而成,一旦遇水,便会迅散开。

这巧妙的设计,既为船只增添了威慑力,又在必要时可自行解除武装,避免落入他人之手成为威胁。

在开德府,暗设了三十六处“糖井”

从表面上看,它们只是普通的灌溉水渠,但实际上却是地下作坊的通风口。

开凿这些井的匠人,全都是贾进起义军的残部。

这不仅为这些曾经的起义者提供了新的生计,也利用他们的力量构建起了一个隐秘的地下生产网络。

大名府厢军匠户被编入“百工社”

,匠户名册使用波斯数字加密,社长每月轮换,只有持有陈氏玉珏的人,才能够调阅全谱。

如此一来,保证了匠户信息的保密性和组织的灵活性,不易被外人渗透和掌控。

王大郎轻轻抚过地图上暗藏的丝线,这些浸过鱼胶的蚕丝平日里隐匿不见,遇热便会显形。

它们串联起各个节点间的物流密道,宛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布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王大郎不禁感叹道:“如此周章,比当年制雪魄糖更难十倍。”

“难就难在要让朝廷看得见糖霜之利,却摸不着百工之脉。”

陈太初说着,推开北窗。

此时,军器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