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解释(1 / 2)

“来孩子们,吃饭了!”

大姑说着就走进来,将饭菜放在桌上。

由于家里没有足够的餐具,她只能用陶罐盛着粥端进来,并取出一只碗,准备让大家轮流喝。

老太太则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几个用火烤过的窝头,递给众人。

“快来吃啊,这都是小东拿来的,你们都多吃点。”

大姑看着几个人都没有动筷子,赶忙催促道。

“一起吃吧,大姑。”

易立东站起来,对着准备离开房间的大姑说道。

“不用,厨房还有呢,你们先吃吧。”

大姑微笑着回答。

“那要不要等等大姑父回来?我来了这么久,还没见到他呢。”

易立东又问了一句。

“你大姑父去挖河了,得等到年底才能回来呢。

别担心他,你们快吃吧,不然一会儿饭菜就要凉了。”

大姑解释完后,便转身走向厨房。

“小东,来,快吃吧,好久没有吃到干的了,还是托你的福呢”

泉哥等大姑走了之后,对着小东几人说道。

“泉哥,大姑父这个冬天一直不回来吗?”

易立东疑惑的问道。

冬天还能挖河吗?易立东心里想道。

“是这样的”

泉哥对着易立东说道。

经过泉哥的讲述易立东也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因为我国农业生产一直会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其中,水灾比较常见。

一旦出现水灾,会淹没大量的耕地和村庄,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例如抗战时期的黄泛区。

因此,疏导和开凿河道至关重要,河道开通以后,不仅仅能够疏导水流,还能用于农业灌溉,对于农业生产有利。

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出现了。

在这个年代,当时的工程器械非常少,甚至几乎没有。

在缺乏大型器械的情况,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只能征集大量的社员参与工程。

上河工基本上多于深秋或者冬季,按照要求,每个家庭需要出1位男性劳动力(18岁到45岁之间居多)。

如果家庭没有男性青壮年或者残疾、身患重病,这种情况除外。

易立东的家里就属于特殊情况,没有成年的劳动力,而且家里的孩子还小,不符合这个情况。

每个劳动力自备衣服、铁锹、粮食等等,现在的粮食是公社提供,在规定的时间集合,然后开赴已经划定的工程区域。

上河工的距离远近不一定,可能就在附近乡镇的小河段,也可能是几百里外的黄河滩。

各个劳动力的粮食聚集在一起,大师傅负责蒸馒头、做饭。

工程基本上都在也这,根本没有旅店,在这个年代,一般是一个公社的或者一个大队的人在一起,因为粮食都是公社或者大队提供,吃饭也不会和别的大队有牵扯,在一方面都有大队的领导跟着,这么多的人,而且都是男性,如果管理不好要出乱子的,所以一般都有带队的。

上河工一般的温饱还是能保证的。

在这个时候,大家都不怕出力,因为一年四季,前三个季度都出力了,冬天在家只能消耗粮食,能出来上工还是比较合算的。

因此,农民们会搭建简易的帐篷,或者挖掘地窝子。

地窝子虽然比较脏,但比较暖和,很多农民上河工的时候,都会挖掘地窝子,两三个人或者七八个人居住。

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时的上河工是没有报酬的。

换而言之,属于义务劳动,没有工资。

每个上河工的农民,在工程结束以后,都会领到一个条子。

属于证明自己上工的证明,回去以后,交给村干部就没事了。<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