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你们就不怕东方的核武器?”
“我方并没有攻击东方本土的计划。”
“还想不想签停战协议了?不愿意的话,明天准备好打仗吧。”
王守和根本不给史密特任何回旋的余地。
要么签,要么战,别想以谈判来拖延时间。
其实这五个条件只有第二条对他们稍微不利一些,想想也没什么,退出吗?能退也能进,协定也没什么多大的约束力,一旦准备充分,什么协定不过废纸一张。
形势比人强,丧失大部分军备的西联军,人数虽然还有近千万,却组织不起强大的进攻力量。
签吧,能给半年的时间,大不了再战。
双方在文本上签字,交换过后,史密特一行走出。
《恒河停战协定》,这是西方第一个在威逼之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因为文本中只有对西方的要求,中方没有任何的退步。
经过这次大战,虽然没有让西方伤筋动骨,却极大的打击了西方的嚣张气焰,特别是几十个附从国,没有捞到任何的好处,派出去的几千或上万的士兵死伤大半,回来的残余部队毫无生气,再没有出前的精气神,如行尸走肉一般,一问起战场的事情便惊得两眼大睁,满脸的恐怖。
不用要了,只有关押起来,免得影响了其它的部队。
没有开到前线的还好一些,被严格约束,不准对外信息,严守阵地。
后续组建的部队也被派到前线,拼凑起一千万部队和东方军队形成对峙,没有攻击,局势算是稳定下来。
一场大战,对双方来说兵力挥都是达到了顶点,西方联军固然丢失大批装备,但后续仍储存充足。
只是由于前方大败,无法组织起强大的反击力量,也没有制订好作战的计划,只得屈服。
而东方各路军队,也运用到了极致,进攻武器消耗一空,急需补充。
而且连续作战,战士十分疲劳,需要休整。
更主要的是,残酷的战斗,战士们的心理需要调节。
战争就像两个角斗的力士,看谁能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坚持到最后,就会是胜利者。
如果西联军继续下去,说不定可以把高原军给打回高原。
但是,战场上的巨大失败,被打怕了,只想着如何保存自己,不敢动反击。
急于与东方停战,让自己有喘息的时间,补充,重整,以利再战。
根本没去想东方军队是否还有继续进攻的力量。
纠集起来的所谓联军,打胜了便气势如虹,打败了便如一盘散沙,各怀鬼胎,各找出路,离心离德,解体是不可避免的。
战争大败的消息传来,各国民众难以接受失败的结果,纷纷起来,有的叫嚷要继续进攻,有的反对政府的错误决定,闹个没完。
有眼光的军事家开始研究东方的战力。
可是如战前的推演的结果一样,无论加上什么不确定的条件,也是东方大败的结局。
百思不解之下,只有归结于联军内部的不协调,让东方军队抓住了空隙和时机,以至于大败亏输。
要是论指挥能力,史密特将军也是有名的将领,不会差的。
如果要说士气,联军也不是菜鸟,伸着头任凭杀戮。
经过反复研讨,归结为战略错误,和东方生战争,不宜急于求成,应长时间的封锁和消耗,如攻打若敕国一样的以阵地慢慢推进。
有了战略方针,西联军再次重拾信心。
不断增派军队进入远毒,更多的武器装备运到前线,准备动长期的战争,不能给东方军队恢复的时机。
第一次中西战争取得完胜,虽然没有乘胜攻击,叶宇自有说法,导弹打完了,需要补充。
一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