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应出现的战争手段。
战争进行了两个多月,乌国及雇佣军被消灭了三十多万。
乌国几乎无兵可用,只能靠着源源不断的雇佣军才维护着战场态势。
西历十二月底,所谓的圣诞节,若国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从五个方向向前同时推进,一千多架飞机,五千多台无人战车深入乌国内,向几千个敌方据点动雷霆打击。
飞机轰炸过后,战车驶来,所有军事目标及人员全部被灭。
绕过都,一直打到乌国西部,然后顺利撤退。
这种不以占领为目的,只为了打击军事目标,消灭有生力量。
让乌国损失了五十万军人,七万多外国雇佣军全部被消灭。
所有的军事装备全被打毁。
连民用设施也所剩无几。
“消灭所有敌人,我们有这个能力。”
总统朴经在战役结束之后,对全世界表了讲话,“若敕是不可战胜的。”
西方舆论一片哗然,谴责若敕的不人道行为,污为种族灭绝政策。
各国政府紧急磋商,应乌国的要求,仍要继续进行援助。
因为乌国并没有被占领,总不能抛弃不管。
大批物资运过来,十几万被命名为志愿人员的军队开进乌国。
开始公开的介入若乌战争。
中国仍然坚持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在各个场合表达自己的主张。
可是这明显是不负责任的说风凉话。
哪还有和谈的可能?谁也承受不了失败的结局。
新的战事重新开始,强度过了以前。
若敕国采取守势,以空间换取战果。
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退到大河以东,放弃了以前占领的乌国领土。
若军的撤退,被认为是西方的胜利。
助长了信心,后续的援军不断的进入战场,短短十天时间,军队人数达到了一百六十万足以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
双方排兵布阵,一场大战在酝酿之中。
自二战以来,如此大规模的大军对垒只有两次,却无法跟这次相比,军队人数之多,战争武器之全,最先进的战车,导弹部队,空军战机。
战场不仅只局限在前线,几百里外的后方,甚至千里之外也成为战场的一部分。
西方名将云集,各路精锐部队入场,世界目光看向亚欧大陆中部。
纷纷评说,这场战争的走势。
多数所谓军事专家都认为若国将一败涂地,坚持不了一个月便会被西方军队攻破国都,面临灭国的结局。
战争不是一声令下就可以开打的,要做长时间的准备。
武器进场,建立基地,需要时间,后续动员,物资运输,更是需要时间。
而若国则安逸的等待,并没有动预备后兵力动员。
只依靠现役的一百二十万兵力,而且投入到战场的不到五十万。
每逢大战,经济转型,所有一切为战争服务。
这时就可以看出国家力量的虚实。
西方国家中,普国经济达,但国家军事力量不强。
空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却不能更快的运用到战争中。
虽然说打仗要靠经济,但不是指虚假的金融资本。
军事武装还要靠纽国支援,霉国分裂,但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仍然存在,现在全力转型到军事上,挥出难以想象的潜力,虽然自身处在战争中,却仍有余力支援世界各处战场。
各国要协调,为出兵出资的多少而争吵,指挥官的委派也要争个名次和先后。
大战未起,小战不断,侦察部队相遇,战机试探性的轰炸,无休止的炮轰。
给双方带来一定的伤亡。
演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