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寒食清明 清明思贤介子推木屐源于晋文公(2 / 3)

在很不符合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后来,大家干脆将两个节日的祭祀活动融合了起来。

两大节日的祭祀活动,当然要比单一的祭祀活动要隆重些。

于是,在祭祀活动的同时,人们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随着寒食节慢慢与清明节相融,如今,人们开始淡忘寒食节,往往就只过一个清明节了。

于是,人们又自然而然的将清明节与介子推联系起来,便开始流传清明节源于春秋的晋文公时代,其典故便是介子推。

这个应该是误传。

但不管是寒食节还是清明节,不管史料记载的这段故事是否真实,我们读史,重要的是把有益的历史文化给挖掘出来,而这里被挖掘出来的正是晋文公时期的介子推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文化。

晋文公非常伤感,他命人将介子推最后身亡之地旁边烧剩下的那棵柳树砍了一段,带回宫中,专门用这段柳树做了一双木屐。

木屐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种拖鞋,现在的日本人是经常穿这玩意儿的。

这里必须要说的是,虽然如今日本流行穿木屐,但木屐是中国人明的。

早在尧舜时代中国便有了木屐,到了汉朝时期更是人们的常见服饰,具体讲便是一种两齿木底鞋。

由于是木为底,所以走起来路来吱吱嗒嗒作响,所以称之为木屐。

晋文公每次穿上这双木屐,听到木屐叩地出的嗒嗒之声,便要低头看一眼,口里喃喃道:“悲乎,足下!”

晋文公以此来表示自己无时不刻在怀念着介子推,无时不刻在批评自己所犯的错误,无时不刻在提醒着自己千万不要再犯错。

晋文公的悲叹是自真情的。

只是他不知道,他的这声悲叹为中华文化又贡献了“足下”

这个词。

晋文公口里的足下是念着介子推,而如今的足下一词,是对人的尊称。

介子推就这样死了,被晋文公烧死了,有人说他愚忠,但笔者认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君主的愚忠。

在自己的主公有难时,他不离不弃,甚至割肉奉君。

此等忠心,天地可鉴,令人敬仰!

但他不愚,他以自己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