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这次征文(1 / 6)

于是,这次征文评委会的工作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大林、王骁波、小玉等编辑每拿一篇入围作品出来点评一番,孙朝阳觉得没问题,说一声“过。”

老高也说一声“过”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等到把所有稿子定下来,就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确定奖项。

先说特等奖,这次的特等奖,大伙儿都投票给一个新人。

文学界所谓的新人通常指的是刚开始写作不过一年,表过几篇文章,却籍籍无名那种文学青年。

但此人却是标准的新手,投稿过来的东西只算得上通顺,没有错别字病句。

至于内容,却没有多大意思,写的是他以前刚参加工作时的单位见闻,准一个流水账,两千多字的稿子看得孙朝阳抓脑袋,这人连文学的门槛都没有摸到啊。

专业编辑看稿子度都快,孙朝阳两分钟就解决战斗,正要将稿子丢废纸篓里,忽然现一桩奇处,这个作者的个人履历部分竟写了十多页。

在没有网络,甚至电话都没有普及的年代,所有投稿的作者都会在稿件的末尾写上自己的情况介绍。

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联系方式、地址。

什么时候从事文学创作,又在什么什么刊物上表过作品,获得过什么样的荣誉。

倒不是炫耀,而是全面展示自己,方便以后合作。

当时的刊物多,小有成就的作者都有固定的表作品的渠道。

作家认准了一个编辑之后,那是要终身合作的。

所以,投稿者在稿件后面附上自己的履历,编辑通常会看,也很欢迎。

编辑的工作,就是沙里淘金,筛选出合作者,互相成就。

这种个人介绍通常百余字了事,最长不过千。

有相熟的作者还会在附言上问候一下编辑“东山的枇杷已熟,我给你寄上一筐。”

“小玉同志,藏书羊肉吃不吃,最近我们这里有个活动,要不要来参加?”

“骁波编辑,你还好吗?我最近很好的,愿你永远好。”

“孙三石,你们总编周宗阳是个大傻瓜。”

但这个稿件却长,作者自我介绍说他是福建人,福建那地方七山一水二分田,日子过得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