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今年三十四岁了,在他这三十四年的人生中,好像都没有正经赚过钱,或者说赚过大钱。
小时候在北京读书,后来又下乡插队,十来岁的他身高体壮全劳动力,工分属于最高一档。
但实在太能吃,加上生产队土地就那么点,忽然来了大批知青,分蛋糕的人一多,事情就麻烦了。
到年底以结算,王二同学反欠队里一些,所谓倒找补。
还好特殊年代很快过去,他顺利地考上大学回到城市。
然后就是读书,和妻子李垠河恋爱结婚。
后来,李垠河去匹兹堡读大学,他也顺利地拿到公派留学的资格随同前往。
学生时代是贫困的,到了美国,生活依旧没有好转。
国家只负担他们的学费,日常吃住行都得自己去赚。
李垠河的学业很重,实在没有时间,于是养家为两口子赚嚼裹的事情就落实到王骁波头上。
他一边读书一边到处打工。
当时,大学也为学生提供工作机会,在学校的餐厅或者服务社之类的地方半工半读。
但这些机会实在太抢手,王二也抢不过他们。
再说,这些岗位的收入也低。
没办法,王骁波就琢磨起来。
他在匹兹堡读书的几年里,主要工作是骑自行车给人送外卖,被拥挤的车流挤得奔溃;给饭馆洗盘子,洗得手指白。
因为是勤工俭学,收入也就一千多每月的样子。
抛开衣食住行,根本剩不下来。
是啊,一千多美元如果换算成人民币,在对比国内的物价,确实不菲。
可在匹兹堡,只能保证不饿死。
他们夫妻最大的开销是住房,在匹兹堡这些年住的都是地下室。
那是什么样的地下室呢,就是居民房屋地下一个地窨子式的局促空间,仅留两个出气孔在地面上。
冬天的时候,里面冷得要命,手脚都生了冻疮。
里面的热气一阵阵通过出气孔朝外面冒,在街边地面腾起。
夏天的时候还好,热还能够忍受,但遇到暴雨就麻烦了。
雨水顺着出气孔朝里面灌,每年都会有人被淹死。
看着匹兹堡当地中产精美的别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