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把爱剪碎了随风吹向大海(1 / 3)

六斤重的信是什么概念?

肖轻云说:“社里清点过,总数约五千三百封。

《青年作家》创刊行十一万册,接到读者来信六千余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写给作家孙三石同志,也就是你的。

这是人民群众,这是文学爱好者对我刊,对三石同志你的支持。

按照惯例,这些信都会由社里寄给作家拆阅,由作家自己决定是否回信。”

说到这里,她有点得意。

八零年代是文学的时代,任何一本纯文学期刊都能拿到十万以上的订阅量。

《青年作家》也不例外,创刊后。

各省市各机关单位预先就订阅了这个数,这并不能说明问题。

计划经济嘛,不像二十一世纪,出版业完全交给市场,一切以销售数据说话,也可以具体量化。

但创刊号刚一行,就接到这么多读者来信,说明此次创刊基本成功,大家的工作也没有白费。

孙朝阳:“不回不回,这么多,谁看得过来?”

肖轻云道:“看还是要看的,还得回信,这也是对支持你的读者的一种感谢,难道你不想知道读者对这篇小说的评价吗?”

“不想。”

孙朝阳摆头:“写完小说,我投稿,肖姐你给稿费,这事就算结束。

看读者来信,然后回信,又不给我一分钱奖金,费而不惠,君子不为。”

肖轻云以前在晚报副刊做编辑的时候,认识过不少青年新人作家,也收到过不少读者来信,自然每次都会把信转给作家。

那些接到读者来信,得到读者肯定的作家们,谁不是欢喜雀跃。

收到读者肯定的感觉自然是非常美妙的,像孙朝阳这种对读者不屑一顾,连信都懒得看的人,还是头回遇到。

“三石同志,你的意思是如果回信,我还得稿费给你了?”

孙朝阳眼睛大亮:“回信也给钱,千字多少?我也不要十块,三块就可以,反正就胡乱写几笔。

钱给够,我把这几千封都回了。”

孙作家如此无赖,肖轻云呆住。

文学刊物对青年作家来说是圣神的殿堂,编辑就是引路人。

别人见了编辑,都是老师长,老师短地叫着,态度不可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