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城穿越之毛刷下的文明(2 / 5)

有什么用?不是浪费钱吗?”

    一位戴墨镜的游客看见陈砚青,大声说:“你们这工作也太轻松了,天天在这挖土晒太阳,还拿国家工资!” 陈砚青没生气,只是从整理台拿起块刚清理的陶罐残片,走过去递给游客:“您看这陶罐上的绳纹,是几千年前古人用手一圈圈捏出来的,通过这些纹饰,我们能知道他们当时怎么生活、怎么制作工具,这是咱们的文化根脉,丢了就找不回来了。” 游客接过陶片,摸了摸上面的纹路,没再说话,转身走了。等游客走远,陈砚青才把双手重新凑到炭火盆旁,指尖还在微微发抖 —— 他说 “游客不懂考古的意义,咱们得耐住性子,慢慢让他们明白”。他的行李箱里,藏着件没拆封的蓝色亲子冲锋衣,是去年双十一买的,本想带小远去郊外露营,却因为临时接到遗址发掘任务,一直没机会穿;冲锋衣内袋里,永远装着小远的家长会邀请函,塑料卡片被摩挲得发亮,上面的日期被他用红笔圈了三次,却一次都没去过。

    扫遗址外围时,我捡过他扔掉的压缩饼干包装,上面用马克笔写着 “今日清理陶片 28 片(T5 墓葬,含 3 片带云纹的)”“小远的数学作业,让妻子帮忙检查签字”“给妻子买的护手霜,放在家里衣柜第一层(她冬天备课手容易干,别忘提醒她用)”“T5 墓葬玉璧,明日联系文物修复室”。那天傍晚,我看见他在整理棚教小队员清理陶片,手指捏着软毛刷,动作轻得像在抚摸婴儿的皮肤:“清理的时候要顺着纹饰的方向,力道不能太猛,这些陶片比咱们的爷爷的爷爷年纪还大,得好好疼惜”。这种 “对文物珍视到极致,对自己苛刻到骨子里” 的坚持,曾让我站在工棚旁鼻尖发酸:原来有人把 “考古” 当成一辈子的使命,每一次洛阳铲下探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熬夜整理都是对文明的守护,那些沾着土渍的工装背后,藏着比黄土更厚重的 “文化担当”。

    后颈的麻意袭来时,我正靠在补给车旁打盹,梦里全是毛刷扫过陶片的 “沙沙” 声与小远的笑声。夕阳把遗址染成金红色,陈砚青还蹲在 T5 探方里,身影小小的,却像棵扎根在黄土里的树。

    二、毛刷旁的荆棘与掌心的温度

    再次醒来时,手背传来阵刺痛。我猛地坐起身,发现自己趴在陈砚青的整理台上,手里还攥着块带云纹的陶片,手机在裤兜里震动不停 —— 凌晨 5 点,队长发来的紧急消息:“T5 墓葬主墓室显露,速来现场,带齐清理工具,注意保护文物”,还有妻子发来的消息:“小远下周六一亲子运动会,你答应过要陪他跑 50 米,别又失信,他昨天还跟老师说‘我爸爸肯定会来’”。

    窗外天还没亮,遗址里只有几盏探照灯亮着,冷风卷着黄土吹进工棚,带着刺骨的寒意。我这才惊觉,自己变成了陈砚青。

    摸向手背,昨天被风沙吹裂的伤口还在疼,一碰到陶片就钻心地疼;左手的洛阳铲倒在地上,铲头沾着的红土已经结块;冲锋衣内袋里,小远的照片硌着胸口,照片边缘磨得发亮。整理台的抽屉里,压着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