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便利店旁的分类点与带消毒味的指尖
春熙里社区的 “惠民便利店”,铁皮棚顶在清晨的薄雾里泛着冷光,热饮机 “嗡嗡” 的运转声混着包子的麦香,飘在巷口。我守在柜台后,指尖还沾着刚擦完玻璃的水珠,每天早上 6 点整,社区中心广场旁的分类点总会准时亮起一盏暖黄色的灯 —— 是刘美娟提着帆布包来了。她的帆布包比上个月又破了点,包带接口处用尼龙绳绕了三圈,打了个结实的死结,是李婶上周刚帮她补的;包侧的小兜露着半截手绘分类卡,卡角被磨得发毛,上面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塑料瓶,是她老伴昨天趁她不注意画的。
她穿着件藏青色冲锋衣,拉链拉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半截脖子,领口处缝着块浅灰色的布 —— 是孙子去年的旧毛衣拆的,她说 “早晚凉,怕爷爷冻着,缝块厚布暖和”。左手紧紧牵着老伴的手,老伴的手指关节肿大,指甲缝里还沾着点泥土,是昨天帮着捡落叶时蹭的;刘美娟的右手攥着张泛黄的 “今日分类重点” 卡片,卡片边缘卷得像波浪,上面用彩笔写着 “今天教分快递盒:纸箱拆平 = 可回收,胶带撕下来 = 其他”,字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卡通纸箱,纸箱的 “脸” 上还点了两颗黑墨水做的眼睛,是她前晚熬夜画的,怕老人看不懂字。
分类点的铁架上,摆着她的四样 “老伙计”:最上层是本 16 开的手绘分类手册,封面是孙子帮画的四个卡通垃圾桶 —— 红桶(有害)画着骷髅头,绿桶(厨余)画着带水珠的青菜叶,蓝桶(可回收)画着摞得高高的塑料瓶,灰桶(其他)画着团皱的纸巾。手册里每一页都夹着透明塑料膜,怕被雨水打湿,某一页还贴着片干枯的银杏叶,是去年秋天老伴在分类点旁捡的,非要夹进去,说 “好看”。我翻过一次手册,里面连 “怎么分外卖盒” 都写得清清楚楚:“米饭倒绿桶,盒子擦干净放蓝桶,汤汁别洒”,字旁边画着个小勺子,提醒 “要刮干净”。
带刻度的分类桶是儿子淘汰的白色水桶,桶身被太阳晒得有点发黄,刘美娟用红漆在桶身画了五道横线,标着 “10 斤、20 斤、30 斤”,横线旁边还写着小字:“10 斤 = 2 棵白菜重”,怕老人看不懂刻度。每天收工后,她都会蹲下来,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磨破封面的笔记本,用铅笔头记数据,铅笔芯快磨平了,她就用小刀削,削下来的木屑也不扔,攒着给社区的流浪猫当窝。有次我问她记数据干嘛,她笑着说 “攒够 1000 斤可回收物,社区能换两棵树苗,种在分类点旁,夏天能遮凉”。
磨破边角的帆布包挂在铁架最显眼的挂钩上,包里面分了三层:上层装着粉色乳胶手套(是孙子去年暑假用兼职钱买的,说 “阿婆戴粉色显年轻”,刘美娟舍不得用,只有帮街坊倒厨余垃圾时才戴);中层塞着包消毒湿巾,是社区发的,她每次擦手都只抽一张,擦完还会叠好放进包里,说 “下次还能擦分类桶”;最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