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到八月这段时间里,刘备一直在扩大造纸和印刷产能。
因为要印《农策》,页数比较多,需要很大的量。
目前,印刷产业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生产链。
伏家的造纸工坊被接收后,从其中选拔了技术人员,基于这些人又新建了三十几个工坊,遍布齐郡各县。
而且土法造纸是很容易模仿的,刘备买纸也是花钱采购,能挣钱自然有人继续去做。
雕版场一直在张飞的学院里,规模已经有了三百多人,而且张飞的艺术学院实施军事管理——张飞觉得能把刻刀用好就能把横刀用好……
胶墨厂设在稷下学宫,这地方是不缺人手的。
印刷场设在刘备自己亲自主管的军事学院,负责印刷的全都是兵,文化战争手段也是军事学院的学科之一。
新兵的招募是一直持续的,选拔比较严格,绝大多数人选自各个军屯。
刘备现在招本部部曲向来只选屯户,这也是吸引更多人加入屯户的重要原因。
刘备本部的兵待遇确实很好,毕竟是职业军人。刘备提供装备,军饷从不克扣,饭管饱,有肉吃肉没肉吃鱼,军功不打折扣,晋升方式透明,甚至还有定期休沐时间……
其实为了推动农业发展,刘备很早就画了曲辕犁的图样给农事学院,也制造了一些样品让农学院改进——主要是改进犁秤(也称犁评),这是用来控制翻土深浅的部件。
但刘备发现,仅仅只是造出科技含量更高的工具,是不足以让生产力提升的。
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是两码事。
技术必须能有效传播,才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有效利用。
这年头又没个互联网,想要传播新技术,动辄耗费数十年。
而且,环境未必适宜。
与直犁相比,曲辕犁当然是革命性的进步。
直犁需要两人一牛协作,而曲辕犁只需要一人一牛,并且效率更高,还能精确控制深度。
但如今的大汉,问题并不是出在犁上面……
问题出在牛身上——平均每十户人才有一头牛,这还是相对稳定的青州,刘备用传销逻辑获取了不少牛,民众们是带着牛一路南下的,平原的牛比其它地方多得多。
曲辕犁最大的价值是减少人耗,但现在并不是人不够用,而是牛不够用。
于是刘备又画了脚踏犁和公婆犁——这两种犁是山地神器,不需要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