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员召公綦稠入蓟县劝告,但公綦稠却不肯,声称广阳全是不服王命的黄巾贼,说宗员肯定受人挟持……他自去了右北平,与右北平太守刘政混到了一起。
而随后不久,北中郎将卢植有军令传来,措词极为严厉,指名道姓要求刘备入冀州随军讨伐张角。
……
……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乱世的历史尤其如此。
家师曾说,史书记的是过去的事,是已故之人的事,所以这叫‘故事’。
故事是人编的,或许史官能做到秉笔中正,但那些已故英雄的神异与豪言,却无人能亲眼所见……那自然得编一编。
再说,史官毕竟是官,且多为世代传继之官。
是官,便有官的难处。
哪些能写,哪些莫记,哪些要编,哪些要实……都是要有数的。
若是非要以笔为天下衡,事事照实以录,那这史官就得如太史公一般落罪赴刑了。
所以史书向来惜字如金,一句‘岁饥,民相食’,寥寥几个字,便记载了千万人的生死。
同时,史书也往往不惜千言——若是落到名门显贵之祖辈,那便是碌碌无为也得写进书里,还要称赞一番无为而治,当受万世铭记……
谁让草民没有字呢。
人若是没有字,那史书上便没有字。
生与死,便都是小事。
我叫陈封,家父名讳九尺,他没有字。
我本来也不该有字,但家父用性命为我挣得了前途,使我有了师门,也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的命运,是因道义改变的。
从那时起,我便明白,奉忠守义可以福泽子孙,也可以使原本无字的卑微寒庶青史留名。
我得恪守道义,否则便对不起家父。
年初,家师接了师祖来西河。
我十五岁,刚过孝期,又是孤寒独活之人,家师便请德高望重的师祖提前为我表字,让我撑起家门。
师祖说,封字有建土培林之意,是祚禄延续之名,且我本也承了家父福荫,便为我表字‘承祚’。
家师当时听师祖说‘承祚’,愣了很久,随后问我有何理想。
我生来耳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