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M28和其它剧场版(2 / 3)

;他这个所谓的“讨论司法交易”,压根就连“浅尝辄止”都算不上,这玩意根本就连皮都没套,只是挂了个名头。

    宣传欺诈用的毛利好歹还开了关键两枪呢,这司法交易在剧情里有一丁点作用吗?

    哦,有,引入了一个莫名其妙让人觉得很有标准死者风格但最后没死的伪装检察官?

    这人我甚至连名字都不记得了……

    至于说其它的细节硬伤,比如凶手反而去照顾昏迷的大和敢助这种东西,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因为我几乎不关注访谈,所以甚至会有种怀疑,凶手的剧情线是青山给的大纲,然后鹦鹉自己往里面填了细节,最后填完一看,哎呀,不够高大上,上次零执卖得好,肯定是我加的司法交易牛逼,这次再给塞进去。

    最后就成了这一坨。

    画蛇添足感实在是太强了。

    然后,就是我现在就是很后悔,写M7写得我想吐。

    真的,物理意义上的想吐。

    我写作的习惯就是很严谨,如果写非原创剧情,我的习惯是先把漫画看一遍,理清楚青山给的推理思路,凶手的行动逻辑,然后再从我的角度去思考是否有其它的方法来找出凶手。

    换句话说,如果原作案件是个题目,那么我的做法是希望能在青山给出的标准答案外,再试着用另一种方法解出题目。

    只不过有的案子,限定条件卡得太死,没有第二种解题方法。

    其实我觉得这个方法挺有趣的,因为当我这么去做了,去思考了之后,就会发现青山写得好的案子,你真的能从犯罪心理学等等其它角度去印证他的“凶手”。

    但是这一切在写剧场版的时候,几乎都做不到。

    首先,剧场版没有漫画,他在动,我想要去一点点研究,就必须一直暂停,一直反复拉进度条,这和漫画翻页或者滚鼠标完全不是一个工作量。

    其次,剧场版的案子……

    真的,完全没有任何逻辑,除了类似M1这种证明题,你几乎可以把凶手换成出场的任何一个人。

    就好像现在在写的M7,凶手的手法任何一个出场的嫌疑人都能做得到,那凭啥一定是他?

    唯一一个具有排他性的线索是凶手口误的谐音梗,但这玩意完全可以解释,没人规定懂弓箭但是不承认的就一定是凶手,他一样可以是干扰项。

    案件推理做到这个程度,就是是非常失败的。

    因为凶手就是“不唯一”,所以我压根没有能从侧面印证的可能,所以想要让广对班去从其他有意思的角度“印证”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