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重重叩在龙椅扶手上,想起李泰喂药时那股急切得近乎狰狞的劲头。
殿外惊雷炸响,将他的思绪劈成两半:
一边是李泰巧言令色的嘴脸,另一边是李治在文德皇后灵前长跪不起的身影。
"
稚奴生性仁懦"
他喃喃道,"
如何担得起社稷重担?"
"
仁懦?"
长孙无忌突然仰天大笑,笑声惊飞檐下宿鸟,
"
昔年汉文帝以仁孝治天下,开创文景之治;光武帝柔能安邦,方有光武中兴!
"
他膝行上前,白在风中扬起,"
陛下难道忘了,贞观初年是谁冒死谏言,力保魏征性命?是稚奴!
当陛下因高昌之战欲斩侯君集时,又是谁在雨中长跪,只求法外开恩?还是稚奴!
"
雨声突然变得震耳欲聋。
李世民望着殿外朦胧的雨幕,恍惚看见幼年李治攥着自己衣角,怯生生替犯错的宫女求情的模样。
那时魏征还在世,曾抚着小皇子的头赞叹:
"
此子有尧舜之心。
"
"
李泰精于权谋,却无容人之量。
"
长孙无忌的声音低沉如洪钟,"
他若登基,承乾、稚奴乃至陛下的皇孙,恐无一人能活!
"
他突然扯开衣领,露出胸口箭伤疤痕——那是玄武门之变时为保护李世民所留,
"
臣这条命是陛下给的,但臣今日谏言,不为私恩,只为大唐百年基业!
"
殿内烛火突然明灭不定。
李世民踉跄着扶住龙椅,眼前交替闪现出李承乾绝望的眼神、李泰扭曲的笑容,还有李治捧着《孝经》认真诵读的模样。
当他的目光落在墙上悬挂的《凌烟阁功臣图》时,魏征的画像仿佛在雨中活了过来,那双眼睛正无声地注视着这场关乎大唐命运的抉择。
暮色如墨浸透太极宫,铜漏滴答声里,李世民半倚龙榻,指节无意识摩挲着枕边褪色的《贞观政要》。
案头的参汤早已凉透,蒸腾的雾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