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眼下,春耕是命根子,前线急需的炮火支援更是命脉中的命脉!”
他转向郑春秋,眼神锐利而清醒:“郑教授,这条线,维持现状,但优先级提升!
你刚才提的困难,我记下了。当前,集中一切力量,确保修复效率和质量!”
………
陈朝阳的手指最后重重地在那冰冷的75山炮炮管上按了一下,仿佛要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未尽的渴望都烙印进钢铁之中一般。
“等等,郑教授。”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车间嘈杂的清晰。
他目光没有离开那门炮,“我想到一点。眼前的困难如山,但我们不能只低头看脚下,还得想想将来怎么走路。”
郑春秋也停下摸索动作,专注地看向陈朝阳。
陈朝阳的指尖沿着炮管上那精密的螺旋膛线缓缓滑过,最终停留在炮闩附近一个复杂的部件上:
“这门炮,还有未来我们可能接触到的所有装备,零件要像农具的犁头那样,做到统一标准!
比如这个炮闩,这个复进簧,能不能设计成固定的几种规格?
坏了,随时能换上同规格的备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修一门炮就得围着它从头琢磨到尾?”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郑春秋和旁边围拢过来的老师傅:“我知道现在提这个太难,图纸不全、材料不够、工具也缺。
但‘模块化’、‘标准化’——这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