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米生完孩子没几天就去上班了。
厂里照顾她,不让碰冷水,比在家坐月子还舒服。
那时候,有份工作比干不完的家务强多了,至少工资是看得见的贡献。
李娜更是进了机关,社会地位高了,眼界也宽了。
今年过年,她托李米给爷爷奶奶送去了一份体面的年礼:半斤肉、一瓶二锅头、二斤桃酥、五斤白面。
在那个年代,这可是难得的好东西。
2月10日,李米休假,中午去找李娜吃饭。
机关的食堂比不上肉联厂,就普通的馒头,白菜粉坨就算是好菜!
但李米不挑,都是从苦日子过了过来的,就这饭还差呀!
李娜不天天在机关就吃这个吗?
“小娜,”
李米压低声音,神情凝重,“小月给奶奶写信了,说她在乡下过得不好,生了个闺女,那家人还老打她。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就那条件还敢这么对她!”
李娜眉头紧锁,递给二姐一颗橘子,声音里透着无奈:“二姐,我和月月是双胞胎,能帮我肯定帮。
可她的问题比二哥还难。
二哥只要不结婚,等机会还能调回来。
可月月已经嫁人生子,政策规定结了婚就回不来了。”
她苦笑一下:“除非等政策变,可那男人会放手吗?”
知青大量回城,得到80年代了,有很多女知青都回不来了,甚至有很多男知青也扎根农村了。
李娜虽然说是00后,但还知道那着名的歌,美丽的西双版纳
也曾经听妈妈说过,就之前看的电视剧,就是那上海的知青回城后回到上海又没户口又没房子…
他们的子女就是投奔回来父母这么说吧,几十年后在上海也是什么都没有,过得很惨。
李娜想起村里那位“太奶奶”
,当年也是女知青,最后不也一辈子留在了农村?能考上大学返城的,凤毛麟角。
男的都难,更别说女的了。
“农村男人心硬,尤其是好不容易娶上媳妇的,死也不会放你走。
除非你能在城里给他安排好工作和房子,可谁家有这本事?有这本事的,也不会让女儿下乡受苦了。”
“唉,这月月,怎么就不等几年呢?”
李米叹息道。
“二姐,你我都清楚,我们咱们两个位置留在城里,可谓是孤注一掷。
月月去的时候,我们谁都帮不了她。
我自己都吃不饱,你刚嫁人也过得不顺心。
那200块知青补助还被咱妈攥着没给她。”
李娜的声音低了下去:“她以为挑个好地方就能过好日子,可现实哪有那么简单啊。”
她心里充满了疑问:妹妹是被逼的,还是真的撑不住了?
那个年代,一个城里姑娘嫁去偏远农村,就像掉进了深井。
交通不便,通信困难,一封家信要走几十里路才能寄出。
能够寄出李娜,怀疑是那男人家里想让李娜他们这边给寄一些物资过去!
求助无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一旦被锁住,就很难再挣脱。
就是到了21世纪,那远嫁的姑娘们又有几个能过得幸福的?不过就是到最后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不妥协也得妥协!
想到这里,李娜的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她知道,这个年代的农村,对一个孤身的女知青来说,处处都是看不见的危险。
李米看着她,眼里满是心疼。
两姐妹心头都沉。
李月下乡的地点在钱塘江。
在2025年,这是个风景优美、经济达的好地方。
但在物资匮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