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公费旅游(2 / 6)

穿在1977 狸猫换银子 3946 字 3天前

;   随便投点资金,找几个差不多的导演,捣鼓一个狗屁不通的剧本,其实剧本通不通顺都没关系,反正等流量明星进场后会要求改剧本。

    然后就是找几个流量明星,拍一部烂片,号召韭菜主动送钱,票房随随便便就能破亿。

    若是顺便洗洗米,票房高个十几倍都很正常。

    烂片时代就是这麽玩的。

    而在此之前,国内电影界基本上都是「导演中心制」。

    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是导演,不仅影片带有导演个人浓厚的风格,包括整个剧组,也都完全服从于导演的调度。

    在这种模式下,导演的任务自然格外重。

    首先是导演发现一个好剧本,决定开拍。

    他的第一步就是通知经常合作的小夥伴们,要开始准备了,把档期留出来,然后去找资金。

    当然,这是知名导演的路数,因为他们不怕拉不到投资。

    若是默默无闻的新导演丶小导演,第一步就变成了找钱。

    找得来钱,什麽都好说,找不到钱,一切休提。

    从8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几乎都是这种模式。

    其实这种导演中心制,还要得益于在1993年电影体制改革中催生的「独立制片人」制度,让电影制作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否则的话,导演可没有权利去决定要不要制作一部电影。

    那麽在80年代以前,也就是现在,是什麽中心制呢?

    嘿嘿,计划经济,自然是计划中心制!

    比如说,上影厂接到上级部门的任务,让他们先自己定个计划出来,明年打算拍几部电影,分别是什麽类型,需要什麽样的资源丶多少资金丶多少职工才能保证完成。

    拍摄计划上交,领导看过之后,认为生活故事片太多,斗争片太少,就给他们调整了一下,然后将任务单下达。

    行,明年的拍摄计划就这麽定下来了。

    然后负责生产的厂长组织开会,啊,编剧部的同志们,你们都可以开工了啊,几个人一组,每个电影分别由一组或两组人负责,集思广益,先把剧本搞出来。

    然后咱们厂总共有几个导演,哪些是今年拍了戏的,哪些还没拍,拍过的先等一等,没拍的优先上。

    这时候就是分果果,来,张三你负责这部戏,李四你负责那部戏,王五……

    啥?

    王五导演不会拍斗争片,只拍过故事片?

    那王五你下去,下次有故事片优先选你,这部斗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