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全都要(3 / 6)

穿在1977 狸猫换银子 4495 字 5天前

能弄污损,那个我们还要保存的,弄坏了不好再找。」

    高桥英夫听着他的话,当即点头保证,「请放心,我自己就是出版人,非常爱惜图书,一定不会弄污损。」

    朱公安听了翻译的话,轻轻点了点头,随即又有些好奇,「你看得懂吗?」

    这次翻译没有翻过去,而是直接挺起胸膛,脸上满是自豪,「我看得懂!」

    于是这天下午,高桥英夫都没有出门,关在房间里听翻译给他读文章。

    包括长篇连载小说《在希望的田野上》丶《芦苇荡》,中篇小说《江上人家》丶《疍家渔船》丶《搏风击浪》等。

    长篇小说当然没听完,不过即便只听了一段,也能看出一篇文章的水平。

    翻译读书的时候有点小尴尬,因为除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搏风击浪》,其他小说都或多或少夹杂了一部分抗战情节。

    小本形象自然是负面的,又是听受害人骂,感觉就像在骂自己,他能不尴尬麽。

    高桥英夫倒是从头到尾都面色淡然。

    在80年代以前,准确的说,主要是从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反战一直是小本的社会主流思潮,别说中国作者写的小说,即便是他们本国作者,也没少写类似的情节,主打一个突出自我批评。

    这是有原因的。

    一个是由于战后小本社会普遍陷入困苦的境地,使得大部分人都对战争产生厌恶情绪,另一个,当年小本子禁止发表反战言论和反战作品,以至于战争结束后,许多文人宛如水库开闸,拼命倾泻自己的思想,使得各种各样的反战文学应运而生。

    有不少学者还认为,小本的当代文学是从反战文学开始的。

    但是很可惜,由于战前的错误教育和舆论引导丶战后老美的袒护,原来的毒瘤被完整保留下来,这些人也不甘挨骂,始终坚持打口水仗。

    等到80年代,小本经济一飞冲天,这种反战思潮迅速被自傲等情绪取代,反而对手情绪高涨,直至80年代末,一本《小本可以说NO》出版,由此彻底左右颠倒,再加上老美在背后的推动,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现在嘛,反战文学还是很有市场的。

    高桥英夫身为包含有造纸丶印刷丶出版丶发行业务的公司老板,心里还觉得陈凡写的过于保守,若是能再严厉一点,效果应该会更好。

    当然,这个效果指的是在小本。

    没错,他想把陈凡的作品翻译成日文,在小本出版发行。

    这个念头在他离开卢家湾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侄媳妇说陈凡是个作家,还救过侄孙,那可是自己家族唯一的继承人,这份人情可欠大了。

    而他能想到报答的办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