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一座房子价值不菲,而且目前也没有房产交易市场,大家都等着单位分配,没房才是常态。
不过当年陈凡父母来云湖的时候,是以「拓荒牛」的身份过来的。
也就是说,他们来云湖的时候,根本还没有机械厂,是他们和许多「战友」一起,从零开始,一步步将机械厂建设成现在的样子。
那时候连机械厂都没有,自然不可能有宿舍。
即便云湖地区给他们安排了住宿的地方,可一来陈凡的母亲喜静,不喜欢太吵闹,否则很难安心工作,二来当时住宿条件紧张,加上自己手里也有不少存款,便发扬风格,将组织安排给他们的单间让给了别人。
然后在当时的城区边上丶距离选定厂址不远的地方,接受了一位老乡「赠送」的这座占地一亩多的清净小院。
那位老乡自然也得到了数额不菲的金钱「赠予」。
如今十馀年时间过去,当时的城区边缘农村迅速被北城工业区包围,这里也成了市区。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座院子正好位于市区和北城厂区之间,附近百货公司丶供销社丶新华书店丶五交化商店丶饭馆丶招待所等商业配套应有尽有,属于繁华地带。
却又是闹中取静,距离主干道只隔了两户人家,门前的小道也不算窄,能容纳两辆汽车并行,就连路边也栽有梧桐树,既能防尘也能隔音。
院子里面,差不多有800多平米的面积,在中间位置用了近200平米丶修建了三间半砖瓦房。
正房三间,是「一正四耳」的格局。
中间是宽敞的堂屋,正堂后面有个小小的杂物间。两边的屋子分别隔成前后两间,也就是总共4个房间。
这也是卢家湾那种最常见的农村房屋格局。
后面还有一座当做厨房丶餐厅的偏房,算是半间。
陈凡父母买来后,又用了几年时间进行改造。
他们将破旧的地方做了翻新加固,给房子里原来的夯土地面铺上青石板,前面的院子也用青砖铺地,后院的菜园改成了花园,只留了一垄地种菜。
另外围着院墙种植了一圈密密麻麻的箭竹,用来隔音。
竹子四季不凋,即便现在是冬天,院子里也是郁郁葱葱。
又趁着建设北城厂区丶铺建下水管道的机会,在靠着餐厅的偏房旁边建了冲水厕所。
原本正房和偏房之间是分开的,他们又搭了一条L形的风雨廊将其相连,这样下雨天也不会被淋湿。
甚至还在小花园中间建了一所凉亭,从风雨廊铺了一条石头小道过去,显得格外雅致。
房子本身就通了水电,经过改造之后,现在的居住条件比几十年后也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