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
排在最前的好处是,观众注意力最集中,听得也最认真;
但缺点也明显:没有借鉴,准备时间最短,一上场就得打头阵,最考验自身水准。
中间两位则相对从容许多:既有准备时间,又可以观察前一位的表现,临时调整思路,进退都有余地。
至于林向安,看似最有时间构思,但最后一个出场,反而是压力最大。
因为大家的耐心可能在前几人言中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若不能一开口就出彩,就容易被忽略。
更重要的是,茶客们赠出的“书签”
本就是限量的。
先来的若表现不俗,许多茶客可能当场就赠了书签。
等到林向安上场时,能够争取的就不多了。
所以,这个出场顺序,对他来说利弊参半。
不过,既然签已抽定,他也只能尽全力应对。
这一题“融南北之道,安天下之策”
是典型的治国理政命题,重在考察士子的战略视野与现实感。
它聚焦的“南北问题”
,由来已久,复杂深重。
从地理与经济看,南方,尤其江南、湖广一带,是国家经济命脉所在,物产丰富、漕运通达、工商繁荣;
而北方则是政治与军事重镇,扼守边防、应对外患,地广人稀、农业较弱,需倚赖南粮补给。
文化和社会上,南方文风鼎盛,科举人才辈出,士绅阶层根深蒂固;
北方则尚武习强,边地风俗粗犷,语言、观念也与南方迥异。
至于政治和人才方面,更是矛盾焦点。
朝堂上“南官”
居多,占据主流地位,北方士子长期处于弱势,心生不平,时有怨言。
要想“安天下”
,仅靠纸上谈兵远远不够。
还要从“融南北”
的核心出,提出切实可行、能平衡现实利益的策略。
这不仅考验士子的知识广度,还看他对国情的理解深度、对政策的整合能力,以及临场表达的条理性与说服力。
说实话,一点都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