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时运不济!
哎!
时也命也!
“你可有什么想问的?”
想了一下,林向安便把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
“二叔公,我有个疑惑,想问一下。
这里居住的王氏族人,是宗族还是家族?”
这个问题林向安其实很困惑,古代的宗族和家族的界限在哪里,是包含关系,还是重合关系?
在华夏宗族已经很少了,但个别地方保留了,不过还是和古代的宗族不太一样。
王鸿倒是愣了一下,万万没想到这孩子会问出这个问题。
不过林向安还真是问对人了,王鸿对这很了解。
“既然你对这感兴趣,不妨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县城是由知县一个人在管理吗?”
不明白宗族怎么和知县扯上了关系,不过林向安思考了片刻,便回答。
“知县要异地当官,表面上,管理县城的是知县。
而府衙从上到下其他官吏基本全是本地人,应该是这两个部分人来管理。”
“是也不是!”
王鸿耐心地解释。
“宗族和家族延续下来,经历了三次变化。”
“最开始我理解为宗子宗族制,《左传》中提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2宗,士有隶子弟”
。
也就是嫡长子为大宗,继承父位,称为宗子,余子为小宗。
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也就是在宗法制度原则下,又设置了分封制。
但春秋礼乐崩坏后,能者居之,宗子宗族制消失。”
“第二个阶段是士族制宗族。
汉朝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快灭亡,是没有分封宗室,皇室失去支持力量才导致快崩塌。
于是汉朝皇族就重建宗族组织,上行下效,也就是士族门阀的出现。
当时人才是通过觉察制举荐,加强了宗族和政治的关系,为了争夺有限的察举名额,展开激烈的争斗,经常有一个家族灭了另一个家族的事生。”
王鸿有条不紊地说道,林向安听的很认真。
“而唐朝有了科举制度,就出现士族制与科举制度并存,又经过改革,士族豪门和寒门有了流动性增强,但被后人围剿推翻了,基本销声匿迹。”
“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现在的科举制宗族,前两个阶段都是因政治利益而存在,最后这个是为家族后代创立。
前朝科举扩招,科举人数远远大于官职人数,于是出现了大量无职的功名者,他们和退休官员、以及罢官官员等统称“乡绅”
。
乡绅非官非民,拥有部分特权,成为了县城重要的一股支配力量。”
“这也就是县城看似是知县在管理,但背地里是各乡绅在配合管理,如果知县没能和乡绅处理好关系,他的权利会被架空,更甚会丢命。”
林向安点点头,知县是异地当官,下面人全是当地的,若是底下人团结,那他的权利容易被架空。
如果一意孤行,那是会丢命,瞬间就理解王鸿说的话。
倒是他旁边三个人听晕了。
“而乡绅背后,就是科举宗族制度,先是血缘关系,其次需要族田。
当家族里当官的人买下大量田产,作为祭田﹑社地﹑义庄田﹑祠堂田等,到县衙备案,官方会给执帖,若遇上抄家流放,族田是不会没收的。”
“族田给宗族里的人提供保障,相应的有约束,也就是族田义庄制度。
族田是全族的共有财产,不允许私卖。
是给家族人提供奉养老幼、祭祀、墓地、婚丧嫁娶、奖励考试等。
参加科举,同时科考成功的族人,要继续保护整个宗族的利益。”
“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