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采访!
当即他让代步车停下,并对着身边的工作人员吩咐了几句:“你去请三五个记者过来,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做个采访!”
当即就有工作人员过去,从一大群记者里挑选了五个记者过来,能够被选过来的记者,都是重量级媒体的记者,国内外的都有。
记者们过来后非常珍惜时间进行采访……想要抓住一次采访徐申学的机会,那可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工作人员过去的时候也只说了,徐董只给五分钟的时间。
他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五分钟时间!
最开始的时候,提问的是国内的一家大型媒体的记者:“徐董,我们的八号火箭在首次试飞里就实现了巨大的技术突破,成功让自重两百多吨的一级助推器的回收成功,请问你现在是什么感受?”
徐申学道:“我的感受啊,还算不错,八号一级助推器是一个庞然大物,想要让这样的大家伙乖乖的受控回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我们的技术团队解决了诸多难题,最终实现了首次试飞成功回收,说实话,这已经超过了我的预期,原本我以为会失败来着!”
“毕竟当年的五号火箭的陆地回收以及海上回收试验,还有七号火箭的悬臂回收都是经过了多次的失败后,最后才获得成功,而在八号火箭上,我们首飞就回收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接着,又有一个美国的记者用着略带别扭的中文提问:“徐董,你好,刚才记者发布会里我们得知了红龙航天飞机在分离后不久就爆炸了,请问这里头是不是存在重大技术问题?会不会影响到南门航天的后续计划?航天界里也有很多技术专家认为,超重型火箭加航天飞机的组合技术路线风险极大,是不可能实现的技术路线,请问你如何这么看待?”
徐申学略微沉思了两秒后道:“红龙航天飞机的确还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不过问题不算太大,我的专家团队已经给了我一个初步技术方案,不用多久你就能看见改进后的红龙航天飞机继续进行飞行!”
“红龙航天飞机的技术问题,不会影响到我们南门航天的后续一系列计划,我们的太空港计划以及月球科研基地不会改变,将会按照预期继续进行推动!”
“至于外部专家认为超重型火箭和大型航天飞机的组合技术风险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相信我的技术团队的判断……毕竟,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团队,他们的优秀能力给了我充足的信心!”
接下来,又有其他记者陆续问其他问题……国内记者问的时候都比较友好,都是侧重一级火箭助推器的成功,八号火箭的重大意义等,基本上不问红龙航天飞机失败的问题。
而国外记者则是反过来,对助推器回收成功直接忽略,重点询问红龙航天飞机的失败相关问题,然后还会附带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
比如就有个记者问,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事,航天探索成功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成功,为什么南门航天不开放航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