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同时也清楚,东汉末年的士族还极其松散,形不成合力,别说左右朝堂了,甚至连左右军阀都做不到。
看看各地的军阀,袁绍单骑入渤海,刘表单骑入荆州,曹操不在老家沛国起家,反而先去了陈留,后去了冀州。
可他们无不趁势而起,割据一方,可真正的本地士族大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割据地方的,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东汉末年士族的软弱性。
不是所有基础性的改良都会引起士族的反弹的,也不是所有经典改良,都会引起整个士族的反弹的。
当今士族,也分三六九等,大把大把的四五等士族是没有家传经学的,他们只能去给一、二等士族当狗,来换取成为对方门生故吏的机会,从而获得对方的残羹剩饭。
对于这些士族来说,他们内心其实是非常不安的,因为上层士族可以随时撤换他们。
至于再下面的寒门和豪强,那更是全无半点出仕机会,对于这些人,你肯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成为拥护你的死忠。
就比如鲁肃,鲁家虽然豪富一方,财倾广陵,但鲁家却只是顶级豪强,并没有家传经典,也就不具备名士的基础。
按照东汉的游戏规则,除非有一二等士族名士看上鲁肃这个人了,出手征辟提拔他,否则鲁肃这辈子的终点可能就是個县丞,连县长都很难摸到。
对于鲁肃来说,他必然会坚决支持朝廷改良经典,将经典典籍的权利从少数十几家士族手里掏出来,分给天下所有人。
东汉末年的古今学说之争,本质就是如此,而且不论是古学说还是今学说,都被两次党锢之祸、紧随其后的黄巾起义以及彻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