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花钱消灾(2 / 2)

>

“河东道、河北道、都畿道,以及河南道、淮南道,诸道百姓涌来长安,若走陆路,少不了过这座桥。”

“此外,黄河时而泛滥,时而平息,大涨大落,难免冲垮桥梁。”

高楷面色一肃:“如此说来,修建一座新桥,刻不容缓。”

要想富,先修路,桥梁也一样,必不可少。

修桥铺路,惠及万民,他自然不会反对。

宇文凯赞同:“此事微臣略有耳闻。”

“哥舒刺史建言,在黄河两岸设置东、西两座石门,连接蒲、同二州。”

“门前,各自铸造铁牛四头、扎揽柱二十四根,焊铁索十二条,使浮桥稳固,不至于摇摆不定。”

高楷若有所思:“依你之见,此法是否有用?”

宇文凯颔:“微臣曾去蒲州实地考察,哥舒刺史此法,乃稳妥之策,大有用处。”

“所造新桥,更为结实耐用,只是,须得花费钱财。”

八头铁牛、四十八根揽柱、二十四条铁索,大为耗铁,桥梁本身,也需上佳木材。

此外,动民夫,也需工钱。

高楷不假思索:“修桥铺路,这是利国利民之事,纵然花费钱财人力,也得去做。”

“既是连接黄河两岸,在同、蒲二州境内,便让两边一起行动,召集民夫。”

“兴仁,你从国库拨款,宇文凯,你多加指导,务必促成新桥早日落实。”

“遵旨!”

两人拱手领命。

杨烨称赞道:“蒲坂津本就是交通要道,新桥一建,更是战略之地。”

“可谓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至关紧要。”

高楷笑了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把桥建好了,人来人往,商贸达,对百姓生计也有好处。”

“陛下圣明!”

群臣自无异议。

翌日,潭州刺史魏宁上书,请废牛租。

“牛租?”

高楷疑惑不解。

章琼解释道:“炀帝即位之初,江南西道爆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潭州小吏揭竿而起,一连攻取数个大州。”

“炀帝震怒,派遣袁弘道平叛,期间缴获上万头牛。”

“袁弘道邀买人心,把这些牛给潭州百姓使用,收取牛租。”

窦仪感慨:“这倒是难得,一桩仁政。”

萧宇摇头:“我看未必,纵然人人用牛,但这牛租必然奇高。”

“炀帝视百姓为猪狗牛羊,袁弘道更野心勃勃,怎会无端大善心?”

章琼摇头:“恰恰相反,这牛租并不高,尚在百姓承受范围之内。”

狄长孙讶然:“袁弘道竟如此好心?”

高楷笑道:“既是收揽人心,怎会让人难以承受?”

“不过,这收租年限,怕是延绵不绝了。”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